最新消息 學門簡介 相關網站 所內專區 聯絡信箱 回首頁 中研院史語所
 
   
  懷念張光直先生─生平記要
(取自臧振華先生撰「中央研究院 張故副院長光直院士事略」,2001年)
1931 4月15日生於北京。祖居台灣板橋,祖父再興公業建築包商。父親我軍公,原名清榮,台灣新文學運動之奠基者。母親羅文淑。排行第二,上有一兄下有二弟。
1937 入北京師大第二附小。因成績優異,爾後保送附中初中、高中。
1946 與母回台,投奔戰後先行回台之父親,並入學台北建國中學。
1949 因四六事件入獄一年。
1950 入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就讀,受業於考古學家李濟。
1955 進入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深造,從Hallam Movius Jr.、Gordon R. Willey、Lauriston Ward和Clyde Kluckhohn 等名師研習考古學和人類學。
1957 與李卉女士結褵。(生一子一女。子伯賡,女名仲琪。)
1958 以‘Study of the Neolithic social grouping- examples from the New World’一文,在美洲方才興起之考古學聚落型態研究中嶄露頭角。
1960 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即受聘為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講師。
1961~1977 於耶魯大學人類學系任教。
1963 出版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1968二版,1977三版,1986四版),此書是西方世界瞭解中國上古時代歷史文化的最主要著作。
1964 在台灣進行「台灣史前史研究計畫」,主持發掘鳳鼻頭和大坌坑遺址,以最新之考古資料,將台灣史前史作了初步之整合。
1969 出版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一書,首次以英文將台灣之考古學研究有系統地介紹給西方學者。
1970~1973 任耶魯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
1972~1975 回台灣主持「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積極推動人文與自然科學之科際整合研究,對日後台灣人類學和考古學之研究和發展產生深遠之影響。
1974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5~1977 任耶魯大學東亞評議會主任。
1977 回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任教,同時擔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及北京大學考古系兼任教授。
1979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0 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1981~1984 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
1984 榮任John E. Hudson 考古學講座教授。
獲頒山東大學榮譽教授。
1986 返國籌劃「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
1986~1989 任哈佛大學東亞評議會主任。
1987 獲頒賓州大學博物館Lucy Wharton Drexel考古學獎章。
獲頒吉林大學榮譽教授。
1988 在中央研究院成立台灣史田野研究室,積極進行台灣田野史料之蒐羅、保存和研究,並培養台灣史研究之人才。該研究室前後運作將近六年,成效卓著,為爾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之成立奠定重要之基礎。
1993 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合作,展開河南商丘之考古工作,試圖在商丘尋找先商文化。經過七年努力,終於在深埋之地層中發現了東周之宋城。
1994~1996 任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積極推動台灣人文社會學術之整合研究和國際化。
1995~1996 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兼課。
1996 因身體不適,無法繼續承擔重任,改任為李遠哲院長顧問。
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獲頒美國亞洲學會終身傑出成就獎。
1997 最後一次到河南商丘視察田野工作。
1998 回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
2001 晚年為帕金森氏症所苦。1月3日病逝美國波士頓。享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