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程
本次由中研院史語所、蔣經國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以及四川大學合辦之「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於 2011 年 8 月 18 日至 27 日在成都舉行,但適逢暑假旅遊旺季,機位相當吃緊,在訂不到大會指定班機的情況下,決定早一天由臺北飛往成都,順便趁研習前的空檔自行考察一下成都市區。由於我個人每年會安排一次出國自助旅行,對於這樣一個人飛行與隻身在異地移動其實相當習慣。抵達當天晚上投宿於於青羊區琴臺路上,琴臺路是成都著名的仿古景觀商業街,附近有杜甫草堂、青羊宮、文化公園、百花潭公園等景點,相傳此處曾是司馬相如撫琴之處,故名為琴臺路。
藉著住在琴臺附近的地利之便,先行遊覽了附近的道教廟宇青羊宮,以及百花潭公園與周邊街道景觀,也打聽到此區有 35 號公交車可抵達川大東門,來成都之前就耳聞此處公交車非常方便,車資又便宜,是很多成都人通勤的重要交通工具,心想既然來到成都,坐一趟公車也是體驗與觀察當地生活與文化的一種方式,因此 18 日當天下午遂提著行李坐上公交車,直驅川大紅瓦賓館辦理報到手續,在公交車上也順便一覽沿途街景。
成都的夏季氣候與臺北非常相似,同樣都是盆地地形,盛夏的七八月往往悶熱,也常有雷陣雨,在臺北的夏天,只要出入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場所,很能明顯感覺有無空調的溫度差異,不過在成都,天氣雖然一樣熱,但是當地人對於「冷氣」這件事似乎不是太重視,不僅沒有空調的公交車居多,連出入超市或店家,空調都感覺只比室外不熱而已。公園裡處處也能看見許多民眾,大熱天喝著熱茶邊打麻將,對於我這個很怕熱燙飲食,且在夏天習慣喝冷開水或冰開水的臺北人而言,總覺得體溫在悶熱的氣候之下如果喝了無法降溫的熱茶,會有中暑之虞。
二、 課程、考察與文獻討論
18 日研習營首日,在紅瓦會議廳舉行開幕式以及授課,次日上午開始,課程移師至川大博物館講授,演講課程分為幾個主題,由北大、川大以及中研院史語所的老師,針對巴蜀地區的地方文化做主題演講,主題依序是「器物中的歷史」、「圖像與歷史」、「宗教與醫學」、「清代四川州縣治理與地方社會」以及「學術與詩文中的蜀文化」,每個主題中又分成二至三個講題,例如「宗教與醫學」專題先後由林富士老師主講古代的「祝由」醫學、蔡進老師主講古代的中醫思維,以及李孝悌老師主講地方視野中的明清士大夫,而「清代四川州縣治理與地方社會」專題,則分別由里贊與王東杰老師講授清代四川的州縣司法審理以及移民會館崇祀的地方認同問題,另外,「學術與詩文中的蜀文化」則分別針對杜甫詩中的成都風物,與近代巴蜀學人的經史之辨作為演講主題。考察行程則通常排在下午進行,另外大會此次也安排了觀賞川劇。文獻討論則是每天晚上在川大文科樓,先以分組的方式,每組皆安排一位助教帶領大家進行文獻閱讀與討論,最後則各組齊聚進行綜合討論,針對各組閱讀文獻的心得與問題,相互對話及交換意見。
大抵來說,此次研習營的課程,時間上涵蓋了從古代中古與近現代,領域方面則包括了考古、宗教、醫療、社會、法律、學術思想、文化、文學,而各位學員也都是來自上述不同專門領域的中、臺與海外各地的博士生及年輕教師,雖然大家的研究課題不見得都與此次的「巴蜀文化」主題有直接的關連,例如我個人的研究主題是域外遊歷書寫與近代思想文化交流,但通過大會所安排的田野考察、文獻研讀和討論交流,也給我很大的收穫與啟發。研習期間大會安排學員參觀三星堆、金沙博物館、王建墓、三聖鄉、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峨嵋山等地,從課堂與文字史料中走入歷史現場,再回過頭來研讀文獻,感覺則更為深刻。當年太史公牛馬走天下,「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低回留之,不能去。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極讚其盛。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垂涕想見其為人。」史實與實地考察的結合的重要性在此顯露無遺,透過田野考察,文獻中的史事與人物都不再屬於遙遠的過去,彷彿活在周遭一般。我駐足於武侯祠,重讀當年不知讀之所為何來的前後出師表,頓時有種深刻的體悟,三國鼎立時期蜀漢舉步維艱的難與苦,以及「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悲涼。
三、 成都生活與川大印象
成都近幾年來的發展十分快速,在生活的部份也與臺灣較為相近,唯獨飲食習慣口味較重,對於飲食偏清淡的臺灣學員來說有點不太適應,多少都有腸胃不適的情況出現。相較於北京而言,成都的生活步調緩慢且悠閒許多,公園裡隨處可見民眾喝茶打牌,人說「少不入川」,形容這裡生活太優閒的讓人來了就不想走,並非無因。而個人感覺成都人對待來訪遊客也較為熱情且真誠,不像北京冷漠且有距離感。由於此次研習課程較為緊湊,逛川大校園都是趁上課前跟下午出門考察之前的空檔,或是討論課結束後摸黑閒晃,離紅瓦賓館不遠處有幾家校園書店,購書頗為方便,學生宿舍附近的水果攤是停留川大期間最常光顧的店家,在那購買的水蜜桃幾乎成為每天討論課結束後的消夜。停留成都研習期間,與來自大陸各地的博士生和老師們交換兩岸的學術環境的相關信息,也對各自關心的研究議題交換心得,藉此機會相互交流,不僅能開拓雙方研究者的視野,也更能清楚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
四、結論
感謝此次大會提供這個難得的交流機會以及在成都研習期間的補助,雖然此行赴成都之前,在香港經歷了一場錯過班機的驚魂記,最後終於候補到最後一班飛機抵達成都,一切有驚無險。研習期間儘管課程緊湊,上課、考察與討論一度感覺相當吃不消,但是幾天以來的辛苦所得到的收穫,卻使得這次的研習成了難以忘懷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