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宋潛溪的五色筆,很早就寫下了我的西蜀印象——一個雄山橫亙、俊水攀流,豐饒且自成一格的天府。嚴君平賣卜注老,揚子雲精思草玄,杜工部獨步尋花之地。從未入川的我,帶著這些奇景奇人的想像,有幸參加了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的「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研習營。
2011 年 8 月 18 日到 27 日,在四川大學研習的十天九夜裡,我活在一個不同於想像,感性和理性融鑄,直實的成都生活世界。三星堆金碧輝煌的宇宙樹,喃喃絮語著開闢未久,人們對複數太陽與神聖天地軸的記憶。原來,從史前到現代,人們的心靈相去未遠,一直在找尋「過去」的榮光、「通天」的梯道,期待沐浴於「永恆」的光明之中。流過都江堰的滾滾逝水,武侯廟前參天古木,昭烈墓上芳草萋萋,一如川劇院燈火樓台。在一抹殘紅的暮空下,人生雖說無常,其實有常。「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舞台上的演員,演了一幕又一幕「佘太君百歲掛帥」,變了一回又一回的臉。戲幕落下後、掌聲未起前,總有一刻是那麼地寂天寞地。城也滄桑、人也滄桑。
古城錦官的一物一景,已足以人感慨萬千,但真正使人繾綣難忘的,是人情。川大師生的細心與熱情,為本次研習營提供了最好的環境與行程。攜領著我們這群來自東南島嶼的遊者,遠離了緊張與陌生,無後顧之憂地參與這場佳會。與會學員雖然來自海峽兩岸各個地方,但卻對四川文化有著同樣的嚮往和熱忱,這是堅定友誼的開始。而朝夕十日相處,切磋學術、暢談人我、交流意見的日子,則是這段友誼的永遠見證。城市與人情如此地相互輝映,2011 年夏末秋初的成都,對我而言不是個「空間」,而是個意義盈溢的「地方」。
雖已時隔一個月,但回首成都這場盛會,猶歷歷在目。就我個人而言,參加本次研習營的收獲,遠超乎預期,有兩點心得,很值得在此提出分享。第一是通過研習營的各個主題演講,我對巴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例如在此之前,關於三星堆的討論,我只能從研究文獻或電視節目專題中粗淺得知大概。但霍巍先生在〈古蜀探秘:三星堆考古發掘親歷記〉這講裡,以考古事件當事人的身份,娓娓道出發生於三星堆的諸多故事。從三星堆的發掘過程到研究風潮,古蜀的歷史、地理到生活方式。霍先生的現身說法,不僅帶領著台下聽者「親歷」那場驚天動地的考古發現,也提示了某種以考古證文獻、以文獻證考古的可能和方法綱領。即使沒有受過古史與考古訓練如我,也可以很快地進入古代巴蜀世界。第二是經歷田野考察的實地過程,我對四川的獨特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倒數第二日的行程,是自行考察成都的城區生活。我和學友們,對於茶文化特別感到興趣,所以選擇進入人民公園,觀察並體驗成都的飲茶文化。成都與台灣都是飲茶風氣盛行的地區,在藉由喝茶活動來聯絡人情、放鬆自我這點上,並無不同,但展示為茶藝的形式時,卻有相當多的差別。例如成都人喜歡聚集在公共茶館裡喝茶,使用的茶具則是茶碗,當中所建構出的氛圍與風格,就與台灣有著顯著的差異。在成都、在台灣,喝茶都是也所以是門學問,或許正在這異中之同的堅持與同中之異的浪漫上。這日飲茶數盞後,神清氣爽地漫步於人民公園,享受大城市中的悠閒與寧靜。途經二碑,定睛一望,竟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不覺地從心底肅然起敬。原來四川不只是西南重鎮,更是中國近代史的關鍵。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也許哪日,我會重返成都,遊盡青城三十六峰,復上峨嵋,再歷金頂氣象萬千,但定不如今日師友論學相聚一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相并。這場盛會在我生命中,將是難得且無法磨滅的記憶。最後,我想向主辦單位,四川大學,領隊李孝悌、王璦玲等老師,以及研習營諸位師友,致以十二萬分的謝意。謝謝,沒有各位辛苦的付出和砥礪,我沒有機會靈視這一幕,在書本內、畫像中所意想不到的巴蜀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