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從區域文化的角度來看歷史發展的脈胳,親身至四川成都體驗巴蜀文化,是一次非常珍貴的學習經驗。上午課程主題與下午參訪地點,及晚上綜合討論之間相互聯繫,除了呈現學界的研究成果之外,增進台灣與大陸學員熱烈的討論。
舉例來說,8 月 23 日上午景蜀慧先生宣讀〈杜甫詩中的成都風物〉,下午至杜甫草堂實地考察,依據杜甫對草堂的描述: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
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惜哉形勝地,回首一茫茫。
〈懷錦水居止二首〉之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篷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客至〉
現今所見的杜甫草堂,是五代前蜀韋莊等人尋其舊址,經過宋、元、明、清歷代修葺重建而成,牆上並有清乾隆五十年(西元 1793 年),及清嘉慶十六年(西元 1811 年)的「杜公草堂圖」石刻。杜甫草堂園區內,並有考古發掘的唐代生活建築遺址。對於前人愐懷杜甫而展開的歷史復原工作,產生了興趣,進一步思索杜甫草堂今日呈現的自然景觀,以及建築佈局等問題。
此行考察王建墓、三聖鄉、都江堰、青城山、洛帶客家聚落、武侯祠、杜甫草堂、峨嵋山等地。印象較深的是青城山地勢起伏頗大,道觀依山就勢而建,行至山中忽遇大雨,山嵐蒸騰。峨嵋山海拔較高,溫度驟降,大霧迷漫,金頂的風雲瞬間變化,普賢菩薩的神像忽隱忽現,對地理環境孕育出的獨特宗教文化氛圍,頗有體會。
此行最感興趣的是參訪三星堆博物館、金沙博物館,以及自行參訪的四川博物院,這些博物館皆有數量龐大的館藏。此外,多處考古發掘現場也讓我獲益良多。其中最感興趣的是 2001 年發掘出土的金沙龜甲。我們知道中原地區是在甲骨上鑽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長形的凹槽,然後用火灼燒甲骨,依據裂出的兆紋判斷凶吉。細察金沙龜甲,可以看到反面密佈排列有序的圓形鑽孔,絕大多數沒有穿透,僅有個別少數穿透,部份圓孔周圍並留有一圈燒灼過後的痕跡,並且形成裂紋。值得注意的是,從展示品來看,金沙龜甲沒有長鑿,僅有圓窩,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需要與其它成都平原地區、江漢平原地區、中原地區的甲骨做比較,才能理解其地域差異,及商周時期甲骨占卜的歷時變化。
總體而言,四川成都遺存豐富的古代文化遺產,巴蜀區域文化特點鮮明,可以直接取得第一手具體而詳實的訊息。此外,此行與大陸學員在學術動態及新知方面也有很好的交流,對於日後研究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