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凱 翔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班)

  以研習營的形式,將研究者齊聚一堂,針對特定主題進行研討,不僅在海外行之有年。臺灣方面,自 1992 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歷史研習營」,至今即將邁入第二十一屆。其後,各類歷史學營隊如雨後春筍,且各有豐碩成果。此中,「近世閩南文化研習營」首開以文獻閱讀結合大量田野考察之先例,運用華南學派歷史人類學研究方式,對閩南宗族與國家秩序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受到學界重視。筆者此次參與「第一屆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延續近世閩南文化研習營的精神,而將焦點轉移到自古深具獨立特色的巴蜀地區。其探討內容,在時段上自上古至近代,在材料上則涵攝考古資料、詩文等,並對成都周邊重要古蹟、博物館進行考察。就活動規模、處理議題方面,可謂創新。各場研討的具體內容博雜深奧,筆者擬另文報導,此處不再重複。以下,謹陳述一二感想,作為此次學習之總結。

  令筆者印象深刻者,首在討論運作的方式。在聆聽演講之外,晚上九點至十二點前,由各組助教帶領學員閱讀相關史料,並進行討論。此一模式或為一新的嘗試,助教初期可能未必熟悉與組員的討論模式,致使探討略顯失焦,呈現組員各言己志的狀況。可貴的是,後續幾日助教迅速調整,除積極擬定提綱外,也促使組員各就專業範圍提供意見,同時彙整組員意見,輪流在綜合討論報告。相關意見無論是對史料析論深度,或對相關學術脈動的分享,皆可見學員各自之用心。學術思考之精進,有時或如靈光乍現,有時則賴師長學友間的往來交鋒。筆者本身關注唐宋巴蜀的定期市與宗教,其中又留意所謂「巴蜀文化」一詞成立的基礎何在。陸揚老師在討論時,提到應由杜詩中對巴蜀文化的勾勒,觀察巴蜀文化的建構。簡單的一句話,但對筆者而言卻是極好的提醒,也使筆者對杜詩在自身研究中的適用性有了更精確的評估。

  其次,此次營隊聚集臺灣、中國、美國等地的年輕學人,盡管來自不同的學術背景,但在十天密集的相處與討論下,除認識不同學術傳統,尋找日後志同道合的學術夥伴外,學員整體即具有形成一學術社群的潛力。回國之後,學員自傳與會後心得分享的規劃,相信能帶動此一社群的互動,使其成為一有機整體。就此意義而言,此次營隊乃一開端,其成果遠非幾年之內所能衡量,也讓筆者深感期待。

  就參訪部分而言,尤感承辦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辛勞。僅就峨嵋山而言,由行程安排、實際移動,以至入山費用,皆可感受到獨立前往的困難。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安排此一行程,同時顧及考察深度,由計畫到落實,考驗主辦單位的細心與耐心。在此也必須感謝每一位付出的老師們。對筆者而言,此次考察的經驗,將成為日後再至四川考察的寶貴基礎。

  最後,對活動內容提出些許期盼。研習營的珍貴之處,在於和師友們短期間密集的往來討論。在演講與考察期間,學員與老師們熱切交流可以得見。不過,一方面由於部分老師準備內容豐富,一方面學員發問積極,如晚上綜合討論時,各組發言便佔去將近兩小時的時間。另一方面,綜合討論時,有時無法與講者再進行深入對話。相信對師長與學員而言,不免感到可惜。若能在討論重心稍有調整,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再者,歷史研究有時雖須向其它社會學科,或其它國家的歷史學取經。但終究還得回歸材料的特性立論。討論的焦點,或可由助教引導,在閱讀史料之餘,使學員意見更集中於史料及其可見的具體問題。學術史的引述自然重要,但比重或可再議。

  總之,此次營隊具有開創意義。無論就規劃與實踐,都體現了豐碩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未來或可形成另一新的模式,或對燕齊海濱文化,或對山西山岳信仰,都可依此模式進行探討,帶動中國區域研究的深化。歷史研習營在史語所已形成傳統,此一營隊或許也將成為跨越單位、疆域的區域研究平臺之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