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益 德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班)

  個人有幸參加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在這次活動之中個人收獲甚多。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或許就由「行萬里路」、「見賢思齊」、「個人感言」幾個方面開始說起。


一、行萬里路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過去雖然常聽到這句話,但總無法真正體會其間涵義,一直到這次的研習營才理解這句話所蘊涵的精神。在臺灣學歷史者往往依賴大量的文獻資料,尤其是從事古代史研究者除了文獻資料外,鮮少有其他方式去了解、體會自己所研究的課題。雖然我們可以在文獻中看到數量極都的文字,然而文字、真實之間卻往往相隔甚遠,對於文字的記載我們只能以自身過去之體驗去理解、想像、解讀,那麼過去的體驗必然決定我們對於文字想像的限度。

  由於我未曾出過國,因此當我有需要神入各種文獻中所載的山河、人物等諸多敘述時,往往只能依據拿我所看過臺灣的山河、人物去比擬,再以此作為各種研究的依據。而在臺灣所完全無法體會的各種體驗,個人則無法真正感受其所言內容,甚至會產生一定疑慮去懷疑這些紀錄的可靠性。

  化解這些種種懷疑、不解的機緣就是這次活動,在我親自到過各地考察後大幅豐富了個人經驗,並且也使我的種種疑惑得到答案,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首先,中國山水畫在多少人眼中甚至在我自己都認為那是種意境之作,但在我親自探訪過青城山、峨眉山之後,映在眼簾的竟是一幅如山水畫般的景色,這時才體會到山水畫中的寫實面。白居易所作〈長恨歌〉中之「蜀江水碧蜀山青」一語,也只有親身到四川後才真正體會其意境。其次,我雖然熟知中國歷代帝王過世必築陵墓,但是由於臺灣本身缺乏帝王陵墓可供參看,縱使有相關考古報告可以參看,仍對於其實際大小、格式等缺乏具體概念。在這次研習營中則親至蜀漢惠陵、前蜀永陵等帝陵親自考察後,方能體會歷代帝陵的大略具體樣貌。

  身為一個歷史學家,惟有親自走入自己所研究歷史的地理環境,才能真實了解過去人們所面對的處境。也惟有此時,才能深刻了解司馬遷在其年輕時遊歷天下名山大澤時的真實意義,一如太史公親身「探禹穴」、「觀孔子之遺風」,這次研習營親身所歷的各種事物皆對個人產生莫大的影響。


二、見賢思齊

  相對於「行萬里路」擴大個人文字想像的限度,參加這次研習營另一個最大收獲就是「見賢思齊」。先就大陸學員言,雖然在臺灣現在已有一些大陸學生,但其仍為少數,專門研究歷史者更形罕見。因此,個人在過去缺乏與大陸相關領域同學們交流的經驗。參加這次活動很榮興與大陸地區二十多名優秀的博士生、年輕教師們多方交流、學習,這些同學們給我最大感受是他們出眾的表達能力,他們能夠在有限時間內說出有條理的內容給他人理解,這一點專長可是許多臺灣同學們所不及之處。尤其是我個人口頭表達能力往往不佳,特別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在經歷這幾天的討論課程後,個人從中學習甚多。雖然離具體改善個人表達能力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但這已是一個開端。其次,在閱讀能力上大陸同學明顯較臺灣同學快,他們能夠迅速閱讀且有系統初步判讀其內容,此種能力實值得臺灣同學多加學習。

  除了諸多大陸學員外,尚有諸多相關系所學員參加這次活動。透過每晚的討論活動大幅增長個人見識,並且了解歷史學界過去將全部文獻資料都作為史料解讀時的可能危險之處。歷史學者往往致力於追尋各種文獻資料背後的意義,但是有時一些文字純粹就只是針對景物紓發自己的情緒,而歷史學者卻硬是要強加各種解釋至其中,這種結果卻往往離真實越來越遠。透過自身參與討論活動的體驗,發現中文學界提出的分析方式、質疑依據等,從而修正、避免未來犯錯之可能性,這對我個人助益甚大。這也正說明跨學科合作的必要性,對於未來歷史研究者可能是逐漸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課題。

  姑且將學習他人長處一事置之一旁,這次研習活動最重要的則是結識諸多好友。在我過去的學習歷程中,曾有師長告誡我學術是條非常孤獨的路,在這路上恐怕無法與多少人交換自己所思、所得。而在這次活動之中,個人得以結識幾位好友,單就此事而言已經使參與整個研習活動的價值非凡。所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正可謂個人參與此次研習活動的最大感想。


三、個人感言

  最後僅純粹略表個人感想。參加本次活動個人受益良多,不論是親眼所見各種地景,或是親自接觸許多傑出的同學們,他們給我的幫助真是筆墨難書。因此,參加這次活動真可謂是讓我個人滿載而歸。但我同時也擔心著我又能留下什麼東西給別人呢?我個人口頭表達能力其實較為有限,此次活動又較為重視即席閱讀完資料後討論,因此個人在場上的表現往往不甚理想。所以,才會擔心自己並沒辦法留下多少東西給其他同學們,讓他們也可以滿載而歸。

  只能期許自己在未來的路上繼續努力,當未來的某一天能與這些同學們再度相遇時,我能更有自信地留下更多東西給他們。不再是只有我滿載而歸,更希望我也能使他人滿載而歸。

  無論如何,這次研習營都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活動,也是一個讓人終生難以忘懷的美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