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獨學無友孤陋寡聞
遙記以前讀《莊子•逍遙遊》中有言:「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嚮往大鵬鳥鼓垂天之翼,託風氣以逍遙自適之情。的確,人才是需要被培養的,增廣其高度與器識,否則日益窮酸而不自覺。感謝蔣經國基金會與中研院史語所能舉辦這麼一個感動人心又深刻有意義的巴蜀文化歷史研習營,這次的研習營讓我永生都難以忘懷。在這次研習營裡,我遇到了最棒的老師與學員們,在短時間內建立了真摯的情感,讓我在研習營的十天裡充電,精神大為舒展,擴展了我的視野,開闊了我的心胸,交得了無數知心的朋友,能在我未來的生活中相互鼓勵、彼此支持。
在歷史學這個領域鑽研學習已經十數年了,漫長而艱辛的歲月裡,雖然有學習上的滿足,也有在青春流逝中經營出少許成果,但在心中總還會有落寞之感,一種過著與很多人不同的生活,既是知音難尋,又是不知為何而戰的苦悶,相信這種感受是很多人都有的。而在台灣的歷史學教育中,尤其是台大的歷史學教育中,碩博士的歷程都相當的久,耗費心力卻看不到盡頭,常常已經是有心而無力了。生活中要為許多事情羈絆與憂心,有時真可謂是「動心忍性」。在這樣疲憊的心境下,有幸參加巴蜀文化歷史研習營,真的讓我收穫豐富,這個收穫已不是一般的課程或知識上的學習所能比擬的,因為課程或知識上的訓練我們習之已久,我們更需要的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視野與心胸、在「獨學無友,孤陋寡聞」下的共鳴知音,相互鼓勵,彼此借鏡。這次的研習營彷彿孔子引領門下弟子,登覽泰山,在樂山樂水的環境與氛圍下,為著求取心中的道而彼此攜手,求學問道。與研習營老師和同學之間,那感情之深厚,跨越地域而友情無間,讓我在這裡一次找到了許多可以為一世情之朋友,在這網路無國界的世界裡,仍能彼此鼓勵,相互問學,而不再只是沙漠中孤獨地行走的探險者,並且也為我們將來在這國際化的學術潮流下,能有行走各地的「會館」,增添了我們的人際網絡,這些的收穫都是長久而實際的。
在巴蜀成都這樣美好的環境中,我與諸位師長和學員們度過了難以忘懷的十日,並且有著烙印在心中的永久收穫。很感激李孝悌老師籌畫了一個這麼重大意義與成效的歷史研習營,在此樂山樂水的環境中,陶冶交流,聽取老師精闢的心得,學員們在夜間討論課時相互激盪、觀摩學習,也因此有機會實地考察那久已耳聞卻無緣親睹的歷史名勝,我看到了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驚嘆在戰國時期的李冰在古代科技水準有限下運用智慧鑿山引水,灌溉成都平原,親睹並聆聽解說寶瓶口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壘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鑿開的缺口,運用熱漲冷縮的原理,灑水後燒山而達成,真能使我體會這水利工程所蘊含的科技史意義,在全程觀覽後,也使我真的明瞭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怎麼回事。雖無緣登上那二郎神廟,但遠觀那神廟的古樸與氣勢,遙念李冰父子千古功績,不禁令人神往許久。而登覽那嚮往許久的青城山道教與峨嵋山佛教聖地,真的讓我體會到青城山那幽深的仙氣,山中有湖,愈進幽深處,愈能感受到那清幽之隱,讓我真能體會道教的文化與想像著古代道士在此隱居、耕種與修練。峨嵋山則又帶給我另一種感受,還未到山頂時已經觀覽過其中的古寺,進內參拜,聽著學員之一的見證師父為我們講解各廳堂所置諸佛像的意義,我也看到了諸羅漢的造型,那真可謂藝術品,寺廟內自有一股莊嚴渾厚之氣。隨後到寬闊的山頂,有著四面大佛,雲霧時起,佛像時隱時現,似乎是開釋眾生人生的無常。可惜不能看到日出時的景象,否則更能感受佛門聖地修行時那正大光明的氣象。青城的幽隱杳然與峨眉的莊嚴浩瀚實在也反映了道、佛兩家文化義涵的不同,兩者的寧靜之呈現方式仍是不同的。
此外,王建墓與三星堆博物館讓我將考古實物與背後的歷史義涵更有所體會,對古人的墓葬文化與其間的藝術史激發想要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增進自己的涵養;三星堆的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與三D影片讓我對古蜀國的歷史與政教合一的神權文化有進一步瞭解,也想進一步將古蜀國的青銅文化與殷商的青銅文化作對比,事實上兩者青銅文化所呈現的面貌是迥然不同的,殷商的青銅文化多屬禮器與戎器,幾乎看不見這種面貌奇特的青銅面具與青銅神樹,也反映著古蜀青銅文化雖可能受殷商影響,卻仍然有自己強烈的特色。
以往學習歷史多是從書籍與文本著手,雖然通過閱讀及對史料的解讀,使我學習與體會了其中的歷史與情境,但這些難免是紙上談兵,仍然是有限制的認識,總是難有真正情境的感受。諸如參觀洛帶客家古鎮時看了城鎮的構造,尤其是鎮內諸會館的佈局,才真的體會在書中所提會館的規模與功能,那會館內聽戲的台子、聽曲的小隔間,提供了會館內的文化娛樂,這使會館不僅可以是社會史,也可將之視為文化史的一環。而這次研習營還安排我們看川劇,欣賞那聞名的變臉,以及其他說唱與樂器表演,感受到川劇的獨特與吸引人之處,同行的學員尹承告知這僅是通俗的,不是真正經典的,然而對我們這種門外漢而言,已經是令人驚喜的,使人不禁感到中國戲曲可能蘊含的精緻與高度文化水準。
在這十日裡有許多機會同桌共食、同車共坐、結伴而行,以及夜晚的分組與綜合討論,都有機會與學員們交流,分享彼此的學習經歷、學術觀點,乃至對社會與人生之看法,這樣的交流與分享,不僅讓我們有所學習與思考,也讓彼此在共鳴中建立信任與友誼,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相信也必將是永恆的收穫。在此之後,相信自己做研究時,必會多方的田野考察,將文獻與實際田野觀察相結合,必能做出更深入而讓人感動的研究成果。可以說,這樣的歷史研習營,真的擺脫了一般的俗套,深化到我們的內心,鼓動了我們的熱忱,使我們更熱愛我們所選擇的歷史研究之學術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