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研習營的最大特色是「文獻與田野的結合」,在師長們的演講與分組文獻閱讀之後,前往實地考察,讓學員結合書本的文字敘述與實際的地理空間。譬如:霍巍老師根據自身參與三星堆考古發掘的經驗,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異於中原文化的古蜀世界。在我們前往三星堆博物館之前,先介紹《蜀王本記》《華陽國志》等古文獻對於該地域的紀載以及當時人們的物質、精神與社會生活。博物館內奇異的青銅像、高聳的通天神樹、製作精美的神鳥和玉器、陶器,充分顯示了古蜀文化的豐富多元。林富士老師分析「祝由」二字在《皇帝內經》等經典中的意義,讓我們了解在現代西方醫療體系進入中國之前,古人如何看待疾病以及道教人士如何利用祝說病由和符咒等方法醫治病症,結合醫療與道教信仰。聽完林老師精采的演講之後我們前往青城山考察,適逢大雨紛飛,雲霧迷濛,更感青城神秘的道教色彩。陸揚老師從晚唐節度使的墓葬詮釋墓葬展現的多層意義,包括禮儀空間、生活世界、文化政治身分的理想型建構以及多種取向/空間並存的可能。由於陸老師對王建墓的解說,讓我們實際前往永陵考察時很快地進入狀況,從墓葬的雕刻裝飾,例如:十二力士像與仕女們手持的的各色樂器等思考其反映的時代意義。
里贊老師從南部縣檔案看清代州縣審斷的論說非常有趣而具說服力,他認為州縣官並不一定依照大清律例判案,更多時候是以父母官的角色,基於現實的考量來解決社會問題。他提到州縣官常會將案子交給家族或會館公所去處理,這意味著會館公所在清代地方社會佔有重要地位。王東杰老師則進一步聚焦於四川移民會館的祭祀問題,從「鄉人應祀鄉神」的概念探討移民在地認同的問題。他們兩位的演講讓我們前往洛帶客家聚落考察時,對於湖廣會館禹王宮、江西會館和廣東會館有更細緻的觀察,從會館的空間分布、石碑以及所祀之神,重新探究移民在洛帶的勢力結構與互動情形。景蜀慧老師介紹杜甫生平與杜詩中的成都風物,讓我們留連於杜甫草堂,追憶詩聖在此地築居之時多了一份想像。另外,王璦玲老師雖然沒有給我們專題演講,但她對戲曲的專業解說,諸如唱腔特色等,讓我們在欣賞川劇時多了一份體會。上述師長們的演講與相關文獻之提供,配合實地考察,讓歷史研究兼具時間性與空間性,不僅是紙上談兵,而是有扎實的田野做基礎。
在專題演講中,我對於黃進興老師和李孝悌老師的演講特別感興趣。黃老師與我們分享數十年來他鑽研西方思想史的經驗,從 Lovejoy 的觀念史、Dilthey 的精神史、內在理路與外在理路之爭、1960 年代的心態史 (history of mentalities)、G. Skinner 主張的語言轉向 (linguistic turn)、Gadamer 的詮釋學 (hermeneutics)、Derrida 的邏各斯中心主義 (logocentrism)、以及我們較為熟悉的 Foucault 代表的知識考古學和系譜學,加上其後的「分析」與「敘事」之爭,一系列的說明讓我們對於西方思想史的演變有一概括性的了解,更深感老師學問之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李孝悌老師「地方視野中的明清士大夫」對我的博士論文最有啟發,他認為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應該要思考其普遍性與地方性的問題,以士大夫研究來說,在一個全國性共通的士大夫文化之外,應該還有富有地域特色的士大夫特質。他也提出了「都市田野考察」的概念,顛覆過去只有鄉村田野考察的傳統,配合地圖和 GIS 等現代科技,賦予士大夫研究新方向。由於我研究的是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移民在國際貿易商港汕頭市的活動,李老師提出的研究取徑對我有很有幫助。
過去在紐約修課時,曾讀到許多與這次研習營相關的課題,譬如:在上 Morris Rossbi 教授「古代絲路歷史」的課時閱讀了一些關於「南方絲綢之路」的文獻。在器物歷史方面,讀過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從明代菁英的鑑賞文化和消費模式來了解階層品味區分的研究;會館公所方面有 Bryna Goodman 研究上海移民的地方認同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 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 1853-1937)、Richard Belsky 研究北京移民的原鄉認同與帝國晚期政治系統的關係 (Localities at the Center: Native-place, Space, 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這些書本上的知識,透過與田野的結合帶給我全新的體驗。當我站在三星堆與金沙遺址之上,眼睛看到的青銅文化不再是文字敘述,而是貨真價實的古代人類文明的展現,這種重回歷史現場的激動與感動是以歷史作為畢生志業之人最難能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