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小 珊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講師)

  作為一名在職博士研究生,我有幸參加了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經過 10 多天的學習,獲益匪淺。收穫是多方面的,有的感受還有些難以付諸筆端。總體而言,有以下幾個層面的收穫:

  學習方面我最大的體會是學習不僅要專而精,同時也需廣而博。研習營的課程安排涉及面非常廣。像「祝由」這類的課程,由於平時孤陋寡聞,知之甚少。雖然是學城市史的,李老師城市地理空間操作模式卻不懂操作,10 天講座式的學習,擴充了我的知識面。同時,參加這次研習營的老師、同學,很多都既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也對其他很多領域有所研究。通過跟他們的相處,我長了不少見識,例如在去峨眉山的途中,聽了張建宇同學對佛教塑像的講解,陸揚老師對伏虎寺五百羅漢的講解,在深刻的感受了佛教魅力的同時,也體會到文史哲的確是不分家的,學習要專而精,也要廣而博。

   我的另一感受是搞學術勤奮、嚴謹的學風是非常重要的。研習營的學習每晚都有討論,因為家中有小孩的因素,我並沒有每次討論都參與。但通過幾次討論,我發現同學們非常認真,尤其是討論「南部檔案」和「杜甫詩中的成都風物」的時候,我觀察到我組臺灣發言同學準備了幾天,在車上也認真研讀原始材料,小組討論一直持續到深夜。臺灣同學的勤奮、嚴謹的學習態度值得我學習。

  這次研習營學習,我的另一大收穫是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同學。由於平日的疏懶,我對學術前沿等瞭解不多,研習營彙聚了不同國家、地區的優秀學員,大家聚在一起也經常展開交流,通過交流,我時常有「聽君一席話,甚讀十年書」的感受。在討論中我獲知了很多重要資訊,例如謝雅芳小姐對城市地理空間操作模式的詳細介紹,戴海斌、瞿駿等老師給予了我博士論文的撰寫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非常感激他們。

  最後,這次學習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臺灣。以前基本上沒有跟臺灣同學有深入交流的機會,對臺灣的認識也比較膚淺。研習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在考察過程中,曾齡儀夫婦、陽子小姐等同學跟我分享了臺灣的歷史、城市、美食等很多方面的事情,我發現臺灣跟我電視上看到的有很大的差異,謝謝他們讓我認識了一個真實的臺灣。

  真的很感謝主辦方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好的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希望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能夠繼續開展這樣的活動,活動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