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訊息》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3年》

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下的歷史研究

出版日期:2013/06/01
作者:胡成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簡介:
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擴張和海通時代的到來,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的一個部分,也就是梁啟超所說的「世界之中國」。然而,不同于以往研究凡涉及此議題的研究,作者較多關注國家意義上的外交、政治、軍事等宏大主題,聚焦也多是高層政治精英或思想界、學界的領袖人物。
胡成編著的《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之下的歷史研究》希望從醫療、衛生史的層面,通過諸如中國地方社會、醫療傳教士、華人醫藥、華人"骯髒"、烈性傳染病、戰地救援、公共衛生事業、防疫、檢疫,以及上海、南京的禁娼運動等一系列具體案例的研究,更多關注日常生活史意義上的底層社會、普通民眾在近代中國走向世界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與之相關的外來/本土、東方/西方、帝國/殖民、侵略/反抗、國家/社會、民眾/精英、男性/女性之間的纏繞和互動,並重點講述權力在身體層面上的現代性布控和運作,以及普通民眾面對不斷加強的控制,為爭取、捍衛生命權利和生命尊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總之,這是在跨國史及跨文化史的視野之下,一些關于近代中國社會如何面對健康與疾病、生與死的故事。《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之下的歷史研究》可供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的學者,以及文史愛好者參考。


身體的歷史(卷三):目光的轉變:20世紀

出版日期:2013/05/01
作者:(法)讓-雅克‧庫爾第納(Jean-Jacques COURTINE)
譯者:孫聖英、趙濟鴻、吳娟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簡介:
《身體的歷史》第三卷主要從肌體與知識、欲望與標準、異常與危險性、苦難與暴力、目光與表演五個方面對20世紀身體的歷史進行了論述。
在20世紀,投射在身體上的目光的轉變是前所未有的︰人體從未如此深入地被醫學視覺技術洞察;私密的兩性身體從未經歷如此多的曝光;表現身體遭受戰爭和集中營暴行的影像在我們的視覺文化中從未達到如此無與倫比的程度;以身體為對象的表演也從未如此接近由當代繪畫、攝影和電影給身體的形象所帶來的巨大顛覆。我的身體還一直是我的身體嗎?身體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作者:
讓-雅克‧庫爾第納(Jean-Jacques COURTINE),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他出版了許多語言學和話語分析的著作,其中有《政治話語分析》,還有一些關於身體的歷史人類學著作(《面部表情的歷史:從16到19世紀情感的表達和緘默》,與克羅蒂娜‧阿羅什合著)。目前他致力於畸形人表演的研究:他新近重編了厄內斯特‧馬丁的《畸胎史》(1880年),並即將出版《日薄西山的畸形人行業:學者、窺淫癖者以及好奇者(16到20世紀)》。 


身體的歷史(卷二):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出版日期:2013/05/01
作者:(法)阿蘭‧科爾班(Alain CORBIN)
譯者:楊劍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簡介:
《身體的歷史》第二卷主要論述了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身體的歷史。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醫學、宗教、藝術和社會等多個角度,介紹了人們對于身體的看法和認識。第二部分從肌體接觸所帶來的快樂和由殺戮、受刑、強奸、工傷引起的痛苦兩個方面對身體文化的核心進行了闡釋。
第三部分從殘疾身體、身體衛生與外表修飾、經過鍛煉的身體這幾點對身體進行了考察。《身體的歷史(卷2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試圖在供科學研究的身體與使人快樂和受痛苦折磨的身體兩種視角之間建立某種平衡。

作者:
阿蘭‧科爾班(Alain Corbin),巴黎第一大學名譽教授,法國大學研究院成員。其著作主要有《19世紀巴黎的賣淫現象》、《新婚的姑娘們——性的不幸和19世紀的賣淫現象》、《大地的鍾:19世紀鄉間洪亮的精緻和敏感的文化》等。 


身體的歷史(卷一):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

出版日期:2013/05/01
作者:(法)喬治‧維加埃羅(Georges VIGARELLO)
譯者:張竝、趙濟鴻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簡介:
《身體的歷史》第一卷主要論述了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時期身體的歷史。全書從宗教、醫學、文學、性、體育鍛煉等各個角度,向我們展現了“現代”身體出現的過程,認為在這一時期身體經歷了一種雙重張力︰既突出集體的強制性又強調個體的解放。束縛和解放這兩種動力混合在一起,賦予現代身體一個合乎規格的清晰輪廓。

作者:
喬治•維加埃羅(Georges VIGARELLO),法國大學研究院成員,巴黎第五大學歷史學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 他曾撰寫了許多有關人體描述的著作,其中有《被矯正過的人體》《潔淨與骯髒︰中世紀以來人體的衛生》《健康與病態;中世紀以來的健康與健康的改善》《強奸的歷史︰16-20世紀》《從舊式游戲到體育表演》《美的歷史》等。 


麻瘋: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出版日期:2013/05/01
作者:梁其姿
譯者:朱慧穎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簡介:
本書是對被現代研究者稱為“麻風病”的這種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細致研究與探討。首先從包括該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內的帝制時代的典型記錄入手,進而追蹤了該疾病與中國社會、政治領域的關系(傳染理論促動地區乃至全國性隔離病人的努力);宗教傳統(佛教和道教將病人患病歸于救贖),和不斷演化的醫學話語(中國醫生已對麻風病病因爭論了數個世紀)。麻風病甚至突然出現于中國民間故事中,將麻風病的傳染擴散歸咎于同不守婦道女子的性接觸。
作者還將麻風病本身的歷史置于殖民主義、種族政治學以及“帝國危機”的全球性大背景中來加以考察。19世紀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驗證了西方人對于黃禍的恐慌,他們認為中國移民嚴重威脅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無法消除的話),就成為了貫穿晚清帝國,國民政府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現代化、建立民族國家目標的一項中心任務。
消滅麻風病的魔咒是實現“衛生的現代性”和祛除與疾病相聯系的文化經濟落後的第一步。該著最後將中國關于麻風病的歷史經驗和公共衛生的大歷史以及西方醫學權力體制聯系起來,從中探索中國對待疾病的中西視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義。

作者:
梁其姿,1970年代末在法國求學,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學位,1981年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1982-87年為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並兼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等職。


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

出版日期:2013/03/28
作者:陳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簡介:
本書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將具體的醫療活動放到廣闊的中外文化背景中考察;利用古希臘、波斯、阿拉伯、印度、西域的醫學典籍和宗教文獻中的相關紀載,追溯中古醫籍中的外來理論、藥物用法以及胡方的原來面貌,乃至宗教觀念在醫療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以「從希臘到長安」的視域,通過源與流的比較,加深了對隋唐社會生活史的認識,從而揭示本土對外來文化的曲折改造進程;綜合展現了中古醫療的複雜面貌,深化了古代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本書將域外典籍、出土文獻與中國傳世史料相互比勘,突破以往醫學史、宗教史、社會史與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銜接不夠緊密的現象,使之成為多層次的整體考察,體現了作者跨學科研究的良好意識。

作者:
陳明。湖南人,畢業於湖南衡陽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93年考進北京大學西語系(世界文學中心),獲文學碩士;96年於北京大學東方學系研讀佛教語言和文獻,獲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其研究領域是東方醫學文化史、印度文化與文學、佛經語言與文獻。他撰有三部學術專著及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

出版日期:2013/01/29
編者:祝平一
出版社:聯經

簡介: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主編,乃華人社會衛生史研究之進階讀物,適於對醫療史或衛生史有興趣的研究生和學者。《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以個案研究提出華人衛生史研究的可能徑路,以西方公共衛生體制進入華人社會為主軸,探討這一歷史過程中,台灣、香港與中國衛生觀念與實作之變遷。論題含括西方公衛體制輸入後,華人衛生體制的建立與變遷、衛生的實作和概念、操作衛生體制的物質文化、傳染病的防治、衛生體制如何形塑身體與主體、健康不平等與性別等議題。
本書精采內容含括了討論華人社會衛生史上的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近代中國醫院的誕生、19世紀中國通商港埠的衛生狀況、清代的痧症、民國時期的肺結核與衛生餐檯、日治時期臺灣公共衛生、DDT與二次戰後台灣的瘧疾根除、美援下的衛生、民國時期的心理衛生、蘭嶼達悟族的精神醫療變遷與展望、當代中國農村衛生保健典範變遷、中國計畫生育等,皆為一時之重要研究成果。

※ 本書作者群: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暨人文社會科技研究中心)
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祝平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暨人文社會科技研究中心)
林宜平(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小濱正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姓名排列按本書目次順序)


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

作者: 余新忠/ 杜麗紅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

簡介:
本書的編選,旨在跳出單純醫學史的範疇,凸顯當前醫療史研究的兩個重要面相——社會史和文化史。強調將社會史的分析和文化史的詮釋結合起來,不僅還原和描繪醫療史實演變的具體過程,更要挖掘這些現象背後的社會關係、權力關係,及其特定的文化含義。

第一部分“觀念與方法”,重點關注西方醫學史研究在從社會史向文化史轉型時面臨的理論問題,旨在為研究者梳理基本的學術脈絡,並探討了西方中國醫學史學界目前關注的焦點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二部分“醫療史與‘現代性’”,集中呈現了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中西問題。在回顧與總結中國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學術歷程之外,分別從理論檢討和研究範例兩個方面,展示學界在省思如何從醫療史的角度來思考中國的現代性問題上所做的嘗試和努力。

第三部分“問題與視野”,則收入從社會文化史的視角提出新問題,並嘗試用新方法加以解決的一些範例之作,諸文均將醫療史的課題置於社會歷史的背景下,體現了醫療史研究的新趨向。

作者:
余新忠,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醫療社會文化史和明清社會史研究。代表作為《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2003)和《中國家庭史·明清卷》(2007),曾主編《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2009)和《新近海外社會史論文選譯》(合編,2010)等書,並譯有《瘟疫與人》(2010)。

杜麗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城市史、經濟史和公共衛生史。代表作為《1930年代北平汙物處理改革》(2005)和《清末北京衛生行政的創立》(2007)等。


 

 

電話:(02)27829555 轉353 傳真:(02)2786-8834
地址:台北市115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61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