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excellent
indexorigncoursecommittee membershipconferencecontact us
     本計畫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黃寬重教授、柳立言 教授、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梁庚堯教授及成功大學歷史系劉靜貞教授 等四位共同主持,以讀書會的型式,定期召開年輕學者論文精進班, 提供從事宋至元研究之博士生以上,助理教授(含)以下的年輕學者 論文寫作之研討,希望藉此機會協助年輕學者改進論文寫作能力,提 升國內宋史研究的整體水準,期能提升國內年輕學者論文寫作能力。
 
workshop
☆☆本計畫自九十八年十一月起轉至長庚大學通識中心執行,相關訊息更新請見論壇☆☆
 

 

 workshop ☆☆論文公開徵求☆☆

挑戰與回應:九至十四世紀中國史的演變與理解
主  旨: 為推動青年學者對宋元歷史的研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並提供青年學者發表及討論的機會,國科會(臺灣)年輕學者論文精進計畫擬於2010年8月間,於臺北舉辦「挑戰與回應:九至十四世紀中國史的演變與理解」,邀請國內外青年學者發表論文,共同參與討論及交流。
主辦單位: 年輕學者論文精進計畫(國科會)
計畫主持人:黃寬重、梁庚堯、柳立言、劉靜貞
徵求對象: 本會議歡迎國內外青年學者(博士生以上,助理教授[含]以下)報名參加。本次會議討論議題共分四個方向:「宋代儒學與社會文化」「文化的表述與傳遞」「治民要術:地方官與社會秩序」「備戰情境下的調適與回應」(相關議題說明請見本計畫網頁),時間斷限以九至十四世紀中國史為主。因經費及名額有限,有意參加的學者敬請將論文題目及個人基本資料,於報名截止日以前逕行寄回本會籌備處備選,並於2009年12月31日以前將論文初稿寄本會進行最後甄選 。經甄選通過者,本會將提供會議期間之食宿。
報名截止日期: 2009年9月15日(報名時請寄交報名表及論文題目)
論文要求: 本會以初稿為評選標準,請報名之年輕學者於2009年11月30日前繳交一萬字左右之初稿。本會將於2009年12月31日以前公佈最後甄選名單。
通過甄選之學者,請於2010年6月30日以前,寄交會議論文定稿,論文字數以二萬至二萬五千字為限。
會議時間: 2010年8月
會議地點: 臺北
備  註: 機票補助額度視本計畫獲補助經費而定,將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 請洽聯絡人邱佳慧小姐
Tel:02-27361661 # 2661
FAX:02-87325288
E-mail: thera@tmu.edu.tw
Website: http://www.ihp.sinica.edu.tw/%7Etangsong/excellent.htm


about-this      
workshop
Photo_Huangkc 姓  名:黃寬重(Kuan-chung Huang)
經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研究員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現職:國家圖書館館長
  我的研究範圍是宋代軍政與社會的變革,特別是南宋中央與地方、文武、君臣關係及基層社會的變化,近世中韓關係及典籍文獻也是我有興趣的課題。
  我先後出版了《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宋代的家族與社會》等四本專書,及《南宋史研究集》、《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宋史叢論》、《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等四本論文集,主編《中韓關係史中文論著目錄》、《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等書,以及專題論文數十篇。近年來研究課題,包括:以地方軍隊與自衛武力為主軸的南宋地方武力,以明州及江西知名家族為中心的家族,乃至區域社會文化的考察,進而綜合官府、地方家族、地方勢力三方面,對基層社會進行全面探討,希望透過這些專題,了解宋代政權特質及社會文化現象。
  此外,由於參與推動本院漢籍電子全文資料庫的建置、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內容分項,及教育度顧問室人文社會教學改進的四個中綱計劃等工作,使我對傳統典籍文獻的永續經營,乃至人文社會領域在高等教育的發展,有進一步的體認。
(其他講者介紹將陸續上網,敬請期待......)
workshop


宋代儒學與社會文化
  本議題為「宋代儒學與社會文化」,含有兩個可研究的子題:儒學及社會文化,而著重在兩者間的關係。兩個子題涵蓋廣泛,宋代儒學是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此一時代文化圖像的描繪和構置,與儒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而儒學發展至此時,亦有其時代性與特殊性。就歷史研究的角度來說,舉凡學術社群交往、教育體制及其改革、儒學與政治局勢演變的關連性等方向,皆可羅列於儒學子題之下。宋代的社會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亦處於一轉變與定型的時代,此一子題廣含社會經濟活動的文化意義、藝術文化、政治軍事文化與法律文化等。上述兩個子題的探究空間既寬廣而又具彈性,特邀請國內外學者於此議題的大框架之下,以不同角度切入,研究剖析,藉由諸多面向的探討,展現儒學與社會文化的多種樣貌。進一步通過對宋代儒學的關注,探究社會文化的運作,闡述宋代儒學與社會文化間的相互影響。

備戰情境下的調適與回應
  當外在環境陷入緊急狀態時,國家制度、法律行政體系、群體組織,乃至社會看待人、物的觀點,往往自然而然,甚至被迫隨當時處境而有所調整;其中轉折,好比戰時信息傳遞網的建立、驛馬管理、外來人群安置與規範、特殊群體自衛組織的形成等等,在在反映了國家體制與社會規範間的互動關係。在此思考之下,本議題所徵求之稿件,希望能著眼於唐宋時期多政權並存的外交情勢,討論當國家與敵對勢力對立或遭遇動亂時,制度或社會群體面臨國防危機的衝擊,如何調整與回應。

治民要術:從唐至元代的地方官與社會秩序
為集中討論的焦點,僅接受下列議題之論文:

1. 從唐至元代,地方官的治民要術或治理模式有何特點?宋代的特點是否以寬容為主(基調)、嚴苛為次(變奏)?金代是否顛倒為以苛刻為主、寬容為次?異族入主中國,產生新的治理環境和條件,地方官如何因應?傳統的治理模式是否出現一些轉變?轉變的具體內容為何?它們產生的原因為何?它們對當代和後世的影響為何?
2. 法律在吏治之角色為何?致治的方法有多種,如王道、霸道、德治、法治及王霸雜用和先德禮後刑法等。墓誌銘介紹墓主的吏治(政績)時,為何出現不成比例的法律活動?是否反映當代士人承認「致君有道莫如律」?地方官如何利用、妙用或濫用法律來致治?
3. 地方官的「異能」在吏治之角色為何?神道碑說金代某地方官能夠驅逐妖狐及使蝗蟲不入境等,能否從「神道設教」的角度來理解?是否因應異族統治者或民間的信仰?此外,地方官如何應付所謂「迷信」或「怪力亂神」?在何種情況下參與,或緘默,或取締?如何教化?
4. 權力與資源如何分配?假如是君主與士大夫共天下,那麼是誰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地方和分割資源?官、吏及各種半官方和非官方的社會力量(如宗教組織、家族、形勢戶、豪強、學校)的關係為何?
5. 對舊說的檢討。例如有無出現地方主義?地方吏治困難的原因真的是吏強官弱、官方力量未能滲透到基層社會、官員不得久任,或避籍制度嗎?

文化的表述與傳遞
  人類在從事政治、社會、宗教、學術等領域的各項活動時,皆會有相應的行為準則、價值標準,進而構成該領域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象。由於史料中可見的事件、人物與現象,乃是記錄者有意無意「表述」的結果;因此,經過「記錄」、「書寫」等活動而留下的「文本」中,往往隱藏著曾經主導時人認知的文化概念。這些被時人視為當然「範式」所使用的語彙,以及用以判斷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等等,在書寫表述與閱讀理解之人為建構過程中,曾經如何影響後世研究者?又該被如何反思、認識?是本組議題所在。
  換言之,在理解到追尋歷史事實不能脫離史料文本,同時意識到書寫、表述過程必然存在著型塑與扭曲的可能之後,本組關心的焦點是:一、上述關於文本、書寫的理解,在具體的歷史研究中,當如何落實,方能有助於突破文本阻礙,提出新的認知與視野?二、書寫與表述既是文化內涵的展現,則重建書寫者的觀念,即是「文化意象」更進一步的深化。因此,我們不只要關心「書寫者怎麼記錄?記了什麼?」,更要關心「書寫者為什麼這樣記錄?」

 
學 員 活 動 及 交 流

第二階段作業請學員們本階段作業請針對您的文章中您較有興趣的部份先撰寫3-5000字的論文內容,並在精進班中報告論文寫作之構想、材料的狀況、遭遇的問題及寫作狀況等。由於更正後的會議流程安排,您的講者不一定會到場,因此請每位學員務必於一週前與您的講者完成論文討論及修改,修改完畢後將您的資料寄給計畫助理。
一、每位報告人限定在六十分鐘內完成報告、提問及回覆
  報告時間:15分鐘
  提問時間:24分鐘
  講者建議:10分鐘
  綜合答覆:4分鐘
PS.提問採指定提問人的方式,每篇報告隨機指定三至四位提問人,並於一週前將相關報告電子檔寄給提問人,請提問人事先準備提問事項,每人6-8分鐘,另剩七分鐘由主持人開放給其他學員2-3人發問。

二、請報告人及提問人注意,現階段的主旨主要針對論文結構、材料使用、敘述方式等方面加以評析,特別是所使用的材料與其論文題目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是否能支持論文的觀點等。
 
 
|| About Us | Site Map | Copyright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更新日期: 2009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