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綱內容
單元五:傳統醫療、科學與現代性(雷祥麟) 以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為例
一、宗旨與目標 :
本單元以東亞傳統醫療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歷史發展為主軸,追溯它們遭遇到西方現代醫學時所面對的挑戰、引發的爭議、以及其後的轉化。透過這段歷史,我們希望能夠與同學們一同探索對東亞社會與醫療影響深遠的現代性 (modernity) 的問題, 特別是現代科學醫學和非西方知識傳統之間的可能關係。 相較於其它單元的主題(如實驗醫學、醫院、健保體制),本單元主題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對於大部分的醫學院同學而言,傳統醫療並不是他們所受到的醫學教育或醫療體制中的一部份,因而學生們對之並沒有自然而然的切身感受、經驗、更不要說相關的歷史背景。是以本單元的首要目標與挑戰, 就在於喚起同學門對於這段歷史的關切與興趣。為此在課程設計上,本單元不採取一般依循時間發展的敘述模式,而由一個台灣醫學史上的「謎題」出發,聚焦於醫學院同學在專業上極其認同而景仰的杜聰明博士(1893-1986),透過解謎的過程, 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與這一段歷史相關的多重歷史脈絡, 並開始主動地思考這段歷史的意義與當代的相關性。
二、教學大綱:
1. 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 本節的目的是引入貫穿本講的「謎題」,使學生開始對這段歷史產生疑問與困惑,從而開始主動思考這一講所涉及的多重歷史脈絡中的相關問題。 在台灣醫學史上,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謎題。 那就是作為台灣醫學現代性代表人物的杜聰明博士,為何竟持續一生地推動被視為「落後、不科學」的漢醫醫院計畫呢? 這個問題之所以尖銳而令人費解, 就在於由日本作為先驅而主導的東亞現代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醫療與衛生現代性之上的,而且在這個現代性建立之時,它結構上的對立面就是傳統東亞醫學。在這種遍及東亞各國的歷史思潮之下,身為台灣醫學現代性領航人的杜聰明,為什麼竟會長期支持研究前現代(pre-modern) 的傳統東亞醫療?反過來說,為什麼杜聰明堅持終生的志業,竟然持續地被視為落伍的、違反科學的建議?本單元企圖由這一組謎題出發,希望不僅能夠闡明杜聰明關於漢醫藥研究的願景、以及他構想出這個願景的歷史脈絡,更重要的是,筆者希望能邀請同學一起探索:是什麼樣的歷史環境使得他關於研究傳統東亞醫療的願景長期地受到忽略、批評與壓抑。
參考文獻:基本閱讀 1, 2,
2. 日本與東亞的醫療現代性 介紹現代醫療知識在東亞現代化歷程中的關鍵角色, 特別是日本與中國兩者間尖銳的對比: a. 對西方知識的興趣:可以藉由介紹杉田玄白於1774年出版《解體新書》的歷史背景與影響,指出日本與中國的對比:為何醫學是日本輸入西方知識的引爆點,而卻是清朝終於接受西學(自強運動)時的缺席生?為何解剖學早在十八世紀的日本就引發了對「蘭學」的全面熱潮,而醫學傳教士在十九世紀引入的外科手術卻無法在中國激起同等程度的迴響? b. 醫療與國家、殖民:為何後藤新平以生物學原理來殖民治理台灣,而同樣接受現代醫學訓練的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幾乎不曾提到醫學對國家現代化的角色? c. 現代性與傳統醫療的對立:介紹東亞的啟蒙知識份子何以都激烈而絕決地拒斥傳統醫療,傳統醫療如何變成現代性的對立面, 以致於關於傳統醫療的公共討論不再只是一個關於專業領域的討論, 而是關於國家是否毅然走向現代的關鍵議題。
參考文獻:基本閱讀 3, 4, 5, 6;進階閱讀 1, 2, 7
3. 杜聰明漢醫醫院計畫的爭議始末 藉由閱讀原始資料而瞭解杜聰明在1928年發表的關於設立漢醫醫院的研究計畫, 以及當時在台灣社會所引發的爭議。這一部份, 可以交由學生事先閱讀並進行小組討論,但應當引出下列幾個爭議點: a. 漢醫學與漢藥可以清楚地一分為二。漢藥可以視為草根樹皮(原始材料)來研究。 b. 漢醫學沒有研究的價值,不需要如杜聰明所說的「以新的方法來重估」,勉強研究的結果「在今天當然是屬於自我滅亡的命運」。 c. 杜聰明所說的漢醫醫院的內容與經營方針究竟為何? d. 支持研究漢醫的人士的動機為何?
參考文獻:原始史料1,2;基本閱讀 7, 8;進階閱讀 1, 2
4. 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所涉及的多重歷史脈絡 在學生討論原始文獻之後,本節企圖把杜聰明漢藥研究的計畫,重新置放回到多重歷史脈絡中─日本醫學史、民國時期中(漢)醫史、乃至世界現代醫療史的脈絡中,以突顯杜聰明被視為「不科學」的漢藥研究計畫,其實涉及多重、多脈絡的突破。 a. 日本帝國「在和漢生藥之科學研究上,對世界有最大的貢獻」,但這個貢獻侷限於生藥學與藥理學的研究,日本還沒有獨立的治療學講座,更還沒有以實驗治療學來研究漢醫藥在治療疾病上的價值。 b. 「實驗治療學」的興起, 以John J. Abel (1857-1938) 在1908年倡議成立美國藥理學與實驗治療學學會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為主軸,說明這個新領域的誕生經過。 c. 研究型醫院的興起,以洛克斐勒研究所附設醫院(Rockefeller Institute)為例, 說明如同實驗室般的研究型醫院興起的歷史過程。 d. 以這三個歷史脈絡為背景, 從而理解杜聰明漢醫醫院的計畫,以及其多重突破性。
參考文獻:原始史料2, 3;基本閱讀 1, 7, 8, 9, 10;
5. 「倒行逆施」的研究法 除了在體制(實驗室般的醫院)與學科(實驗治療學)上的突破之外,杜聰明所規劃的研究程序設計也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突破。傳統的作法是,「由在研究室內以合理的試驗方法已經發現有效成分後,在人身上進行實驗治療學的研究」。 但杜聰明主張也可以採用相反的研究程序,就是「藉由(在人體上進行)實際治療學的實驗而認定有效的生藥,之後再移至研究室內以抽出的有效成分進行實驗」。藉由與1940年代發現中藥常山可以治療治療瘧疾的研究程序相比較,從而突出杜聰明的研究設計的突破性與爭議性。 參考文獻:原始史料2,;基本閱讀 1, 11;
6. 由杜聰明反思「現代性」
a. 介紹 Ralph Croizier 關於中醫與現代性的觀點 早在1960年代,Ralph C. Croizier就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專書《傳統醫療在現代中國:科學、民族主義與文化變遷中的張力》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Science, Nationalism, and the Tensions of Cultural Change)。透過將中醫存廢之爭置放回中國文化民族主義 (cultural nationalism) 興起的歷史脈絡中,他成功地說明了何以在當時中醫存廢之爭並不是一個侷限在醫療領域之內的政策辯論,相反地,它竟可以延燒成一個許多非醫療背景的重要知識份子都激情參與、發言盈庭的大規模的意識型態辯論。根據Croizier的分析,追求現代性的知識份子卻會支持中醫,那是因為在中國大幅引用西方文化的歷史遽變中,他們有著強烈的心理上需要來支持有助於維持自我文化認同的傳統中醫。正是在這個意義下,他們看似保守的行為與傾向,其實標示著現代文化民族主義 (modern cultural nationalism) 的興起,是一種純然政治性的現代性。
b. 介紹拉圖 (Bruno Latour) 關於現代性的觀點並用以理解杜聰明 在指出杜聰明所企圖實現的多重突破之後,我們應該可以確認這決不是一個保守、退步的立場,但值得更進一步地指出的是:所謂的「杜聰明的漢藥研究之謎」,其實與杜聰明的關係不大;它成為一個謎只是反映了人們的靜態的科學觀─特別是把「現代科學」與「傳統醫療」視為兩個對立的、水火不容的整體的現代性的意識型態。這種科學觀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要確保拉圖所謂的「現代性的大斷裂」(Modernist Great Divide),確保分立於大斷裂兩岸的現代科學與傳統醫療無法進行任何的合作交流與相互學習, 因而追求現代性便必然意味著全盤地、毫不吝惜地揚棄原有的傳統文化。 杜聰明的關於漢醫藥研究的計畫,對這種現代性的大斷裂造成極大的挑戰。現代性的大斷裂要求我們將每個人、物清楚地歸於分裂的兩極,要不就保守傳統、要不就科學進步,使兩極的中間成為「無人地帶」、使中間人物無所立足。然而杜聰明卻是中間人物存在的明證:一方面,杜聰明顯赫的科學資歷使人們不可能將他歸入蒙昧、保守的一端;另一方面, 如果將杜聰明歸入科學進步的一端、承認他的漢醫藥研究計畫是一個符合科學精神的研究取徑,那便等於承認兩極間不是水火不容的分立,而有著許多交流、學習與合作的可能。正由於難以將杜聰明歸入現代性論述中(以及我們常識中)的兩極之一,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才不得不變成一個眾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語焉不詳的謎。反過來說,這也正是為什麼「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可以是一個如此有啟發性的研究切入點;我們可以藉由這個獨特的個案來闡明原先難以想像、視而不見的中間地帶、人物、與活動。
參考文獻:基本閱讀 4, 12, ;進階閱讀 3, 7, 8
三、問題討論:
1. 你同意台灣醫學史上存在著,「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這樣一個謎題嗎?妳覺得當時人們為何無法接受杜聰明關於漢醫醫院的構想? 現在人們可以接受嗎?應該接受嗎?為什麼? 2. 本單元的出發點,是將現代科學與傳統醫療視為對立雙元的「東亞醫療現代性」,在讀畢本文之後,妳對兩者間似乎無法共容的對立關係有何看法?杜聰明企圖如何突破兩者間的對立關係?如果杜聰明的構想其實是合理的話,這對於我們至今仍然朗朗上口的這種對立關係有何啟示? 3. 妳對於 Ralph Croizier 以文化民族主義來理解對於傳統醫療的支持有什麼看法?醫學應該是有跨越文化的普同性的,但東亞各國卻紛紛將傳統醫療冠上「中醫」、「韓醫」、「漢方」的名稱,妳對此有何看法? 4. 當年的杜聰明位居多重邊緣的台灣(西洋現代醫學、日本帝國、中、漢醫傳統), 但他不以邊緣自限,反而積極將多種邊緣性重新組合、反轉為優勢,從而構想出各個中心所想像不及的創新,你覺得對你有說服力嗎?有任何啟示嗎?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原作者:杜聰明
譯者:雷祥麟 校訂者:小宮有紀子、王珮瑩
雷祥麟
五、參考讀物:
1. 原始史料
啟源,〈杜博士「漢醫醫院設立計畫」讀後〉(〈杜博士の「漢医医院設立計画」を読みて〉),雷祥麟譯、小宮有紀子、王珮瑩校定。日文原著發表於《台灣民報》(昭和三年[1928年]八月5日至昭和三年[1929年] 八月26日),收入鄭志敏輯錄,《日治時期《台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2004),頁164-8。 杜聰明,〈關於漢醫學研究方法的考察〉,〈漢医学の研究方法に関する考察〉,雷祥麟摘譯、小宮有紀子、王珮瑩校定,即將刊出於《科技、醫療與社會》11 (2010)。日文原著發表於《台灣民報》(昭和三年[1928年]九月2日至昭和四年[1929年] 三月31日),收入鄭志敏輯錄,《日治時期《台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頁172-215。 杜聰明,〈歐美醫學視察談〉,收入《中西醫學史略》 (高雄:高雄醫學院,1959),頁206-66。
2. 基本閱讀
雷祥麟,〈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 11 (2010)。本課綱是以本文為主軸與基礎而發展出來,因而可以做為基礎的讀物,文末一節由杜聰明個案出發而進行系統性的反思, 從而提出「創造價值」的架構來理解整合醫學的努力。 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是關於中西醫論爭的開創性研究。 Shigehisa Kuriyama, “Between Mind and Eye: Japanese Anatom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Charles Leslie and Allan Young ed., Paths to Asian Medical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21-43. 關於解體新書何以引發日本對於西方事物的全面興趣,這是一篇即有想像力與創見的著作。 Ralph Croizier.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Science, Nationalism, and the Tensio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請參考導論(頁1-12)以及其中論及戰後台灣的部分(頁210-28)。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代台灣社會公共衛生念之轉變 (修訂稿)〉,李尚仁編《帝國與現代醫學》(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8)。關於台灣社會公共衛生史的經典之作。 張隆志,〈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台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 (1898-1906)〉收於國史館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臺北:國史館。頁1235-1259。 鄭志敏,《杜聰明與台灣醫療史之研究》(台中: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2005)。特別是頁201-40。關於杜聰明醫學生涯的整體性、紮實的重要研究。 劉士永,〈醫學、商業與社會想像:日治台灣的漢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科技、醫療與社會》11 (2010)。本文分析了日本的藥學研究傳統以及日治時期的漢醫漸禁政策。 Harry Marks, 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 Science and Therapeutic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關於實驗治療學的興起,可以特別參考第二章頁42-70. Miles Weatherall, "Drug Therapies." In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edited by W.F. Bynum and Roy Porter. London: Routledge, 1993. Sean Hsiang-lin Lei, “ From Changshan to a New Anti-malarial Drug: Re-networking Chinese Drugs and Excluding Traditional Doctor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9/3 (1999): 323-58,該文已譯為中文,請參見雷祥麟原著,林盈秀中譯,〈常山:一個「新」抗瘧藥的誕生〉,收入李建民編《由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頁331-372。本文介紹了二十世紀上半頁的對於漢藥與中藥的科學研究, 特別是發現中藥常山可以用以治療瘧疾的歷史個案,而突出了當時關於反向研究法的爭議,而常山也正是杜聰明所主張以「實驗治療學」來進行研究的藥物。 雷祥麟,〈《我們不曾現代過》的三個意義〉,《科技、醫療與社會》,10 (2010) 221-36。關於科技研究健將Bruno Latour討論現代性的專書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的中文導讀。
3. 進階閱讀
Ruth Rogaski.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是關於衛生現代性(hygienic modernity) 的開創性作品,其中第五章討論明治時期「衛生現代性」的興起過程。 The Lens within the Heart: The Western Scientific Gaze and Popular Imagery in Later Edo Jap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關於科學知識傳入日本的文化史研究,與解剖學特別相關的部分參見頁81-93. Bruno Latour.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本書中文翻譯即將由群學出版社出版,拉圖原著,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傅大為、王文基、王榮麟、陳思廷校定,《我們不曾現代過》。 Kim Taylor. Chinese Medicine in Early Communist China, 1945-63.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5. 關於中共建政後的中醫政策與中醫轉化的歷史分析。 Volker Scheid. Chines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lurality and Synthesis.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借用「實作」(Practice) 理論而寫成對於當代中醫狀態的深入分析。 Elisabeth Hsu.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Globalizati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 no. 4 (2009): 465-84. 在這個專輯中,有多篇關於當代歐洲以科學方法研究東亞傳統醫療的論文。 Michael Shiyung Liu. 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 Ann Arbor: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2009. Charlotte Furth. "Becoming Alternativ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adian Bulletin of Modern History 27, (2010 forthcoming). Furth 指出在美國西岸的「針灸與東方醫學」(Ac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並不是由中國或東亞「原裝輸入」經過這段歷史流變後的傳統醫療。相較於東亞傳統醫療在二十世紀中所經歷的種種關於「科學化」的論爭與追求,「針灸與東方醫學」有著十分不同的源流(如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與新世紀思潮),基本的響往正是對於想像中超越於科學之外的古老傳統與精神性。 Keir Waddington著,李尚仁譯,〈第十章 科學與醫學〉,《歐洲醫療五百年》(台北:左岸文化,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