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與斷裂:
從內因與外來影響看考古學文化的變遷
陳光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上課講綱:

  1. 考古學研究的對象、內容、方法。
  2. 器物風格分析、考古類型學研究、進化論的採借。
  3. 文明的衰亡(decline, collapse)、古代聚落的廢棄(abandon)。
  4. 古代文化變遷的考古學研究:
    文化因素:人口壓力、社會衝突/融合、技術革新
    自然因素:環境與氣候變遷、災變、資源耗竭

問題討論:

  1. 「革命」與文化變遷?
  2. 考古文化是否變遷與時空尺度有關?
  3. 考古學文化變遷是常態?
  4. 文化傳播的形式與考古學文化變遷的關係?

研讀資料:

  1. Chang, Kwang-chih, “The Chinese Interaction Sphere and the Founda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234-294.
  2. 王仁湘,〈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原則與程序問題〉,《文物季刊》1999.3:18-23。
  3. 張立東,〈考古學文化傳播芻議〉,《中原文物》1998.3:100-104。

參考書目:

  1. 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九州學刊》1.1 (1986):1-8。
  2. 劉益昌,《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6),八十頁。
  3. 劉益昌,〈從玉器到玻璃、瑪瑙:台灣史前裝飾器物的變遷〉,《台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快形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頁211-226。
  4. Bahn, Paul原著,譚方明中譯,《當代學術入門:考古學》(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5. Li, Kuang-chou, “Problems raised by the K'en-ting excavation of 1977,” in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3: 86-116.

 

PreviousNext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