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
「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新興主題研究計畫中小
型研討會系列之四
美麗的慾望:佛教(戒律)文學中的男女美色
Desiring for Beauty:
the Representation of Sexual Beauty in the Buddhist Literature
李玉珍
(康乃爾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佛教戒律文學中罕有醜陋的女子。不論前來誘惑佛陀,阻止他成道的魔女,阿娜多姿;歷經人世波折,終而幡然悔悟出家求道的蓮花色尼,也是美麗絕倫。她們的美麗是因也是果,以一世來證悟輪迴中的一瞬心念動靜。所以賤婢藉施捨功德轉生王女,由嫌惡醜僧導致生成醜女;王女又因虔信懺悔,一夕變成美女。而美麗多情的女子,則因迷戀年輕僧侶,沈倫墮生為蛇類。這些戒律文學中的故事,或許未曾出現在佛教辯論經典的正式場合中,卻不斷的藉由壁畫、寶卷、說唱文學、戲劇,一再向婦女們陳述。還有一群很重要卻常被遺忘的聽眾──教團中的僧眾和尼眾──也可能藉由這些故事來認識女子的美麗/醜陋與情慾/昇華。 就捨棄俗世的牽絆和維持教團的清淨原則之下,佛教戒律文學相當程度地反映原始佛教對身體(色相)的排斥和壓抑。這樣以男性為主體的修行機制,尤其傾向異化女性的身體,將女性的各種生理與心理特質簡化為慾念的化身。換句話說,佛教戒律文學所呈現的美麗與醜陋的男女形象,已經不僅僅是對身體的分類,而更蘊含一套定位(orientation)和再生產(reproduction)性別角色的複雜過程。以往學者研究佛教文學中的身體觀,推論經典中多以男性生理特徵做為聖人的身體表徵,影響所致,女性甚至被剝奪成佛的可能性,但是鮮少論及其間經典論述(textual discription)與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互動之機制。戒律這樣直接規範女性修行者身體行為的資料,或許能有助於我們了解佛教身體觀建構性別角色的關係。 本文將嚐試分析佛教戒律文學中如何陳述美麗的概念(the norm of being beauty)以及其宗教意涵,來討論佛教的身體觀和教團中女性性別角色的建構。全文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介紹戒律文學中男女美色的範疇,以比較男女性別角色的異同。接著從修行和貞操的角度,分析為何教團中的男女美色為情慾追逐的對象。最後則就教團對性與性別的描述與控制,來探討教團中去性別化的機制。筆者的主題在呈現宗教上美麗與美色的劃分,經常是一體兩面。身體既然同時兼具象徵性和工具性,在以身體具體化某些宗教特質的過程中,追求和抗拒美麗,將交織構成宗教實踐的主體經驗。這種複雜性,特別呈現在「女性」(being women)這個性別範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