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
「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新興主題研究計畫中小 型研討會系列之四


性別、身體與慾望:從瘦身美容談當代臺灣女性形象的轉換

林淑蓉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九零年代的臺灣受到身體美容工業(包括妝扮、服飾、減肥及手術美容等)的強勢襲擊,如何追求一個完美的、纖瘦的身體已成為當代婦女日常生活中鷺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將以人類學的觀點,從傳統農村社區與減肥中心之研究來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臺灣人的身體美學概念如何從傳統的以健康、工作、生育為主的審美標準轉變成現今以強調苗條的、纖瘦的、完美的身體概念。

(2)減肥中心與瘦身美容工業所傳遞的身體美學訊息如何影響臺灣人的日常生活實踐。

(3)從肥胖者參與減肥中心的身體經驗以理解身體、自我與慾望之關係。我所說的慾望,它代表著追求完美身體的慾望與經由身體所傳達的性與消費的慾望。

 在前述幾個問題的討論中,我將關注性別與身體論述、身體經驗之關係。我認為性別化的身體論述與身體經驗,不但受到該社會、文化的性別邏輯與性別的社會結構所形塑,而且更受制於由這種文化邏輯所生產的性別政治所壟斷與宰制。因此瘦身美容工業,一方面強化了傳統兩性身體差異的分野,另一方面重新建構與轉化當代臺灣人的身體成為一個以性與消費慾望為訴求重要的後現代身體。

 本文將嚐試分析佛教戒律文學中如何陳述美麗的概念(the norm of being beauty)以及其宗教意涵,來討論佛教的身體觀和教團中女性性別角色的建構。全文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介紹戒律文學中男女美色的範疇,以比較男女性別角色的異同。接著從修行和貞操的角度,分析為何教團中的男女美色為情慾追逐的對象。最後則就教團對性與性別的描述與控制,來探討教團中去性別化的機制。筆者的主題在呈現宗教上美麗與美色的劃分,經常是一體兩面。身體既然同時兼具象徵性和工具性,在以身體具體化某些宗教特質的過程中,追求和抗拒美麗,將交織構成宗教實踐的主體經驗。這種複雜性,特別呈現在「女性」(being women)這個性別範疇上。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