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綱內容


 

  第四部:臺灣醫學史特殊脈絡

 

單元十一:婦女墮胎醫療史-以臺灣為例(吳燕秋)

 

 

一、宗旨與目標

 

在現代社會中,墮胎的問題往往導向婦女身體自主權及胎兒生命權的兩難,對立陣營彼此爭論不休。反墮胎者以保護胎兒生命為名,企圖修法強加婦女墮胎限制。但耙梳臺灣婦女墮胎史,20世紀以前並不存在母胎平等的關係,婦女墮胎亦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其次,墮胎爭議不可避免地涉及醫療專業競爭與醫療環境限制,以及藥物、技術等物質基礎的發展。為能呈現不同於西方的墮胎思維,解決當前婦女所面對的墮胎困境。本單元以臺灣婦女為例,說明西方墮胎罪引進後,不同醫療知識體系的競爭與轉變及國際人口組織的介入等因素,對婦女墮胎健康權益的深遠影響。

 

 

二、教學大綱

  

1. 墮胎何罪?

本單元首先需說明墮胎意涵、法律的轉變,進而說明墮胎入罪前,婦女墮胎處境。

a. 墮胎無罪時期:說明傳統法《大清律例》的墮胎定義及規範、以及母體身體權優先的概念。

b. 墮胎入罪時期:說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刑法對二戰前臺灣及中國現代刑法的影響,以及新墮胎罪對婦女身體法益的傷害。

 

2. 婦女墮胎知識網絡

傳統婦女生產網絡,與近代西方醫療中的產育知識是兩套不同的知識系統。戰後在國家的強力介入下,逐步瓦解前近代婦女生產網絡及醫療知識體系,促使婦女接受西方醫學的身體規訓與生產、墮胎技術。

a. 傳統婦女的生產知識網絡與墮胎知識

b. 墮胎知識網絡的瓦解

c. 從用藥到手術—婦女墮胎選擇的轉變

 

3. 墮胎技術者的競合關係

說明墮胎合法化前,墮胎技術者(包括合格醫師、中醫、助產士、密醫等提供墮胎手術或藥物者)之間競爭與合作關係。

a. 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士墮胎合作網絡的建立與延續

b. 助產士與軍醫的合作關係

c. 新醫師法與優生保健法的制定,促成墮胎技術者網絡重整,並排除非西醫身份的墮胎技術者及墮胎技術

 

4. 墮胎技術作為國際生命治理的技術

a. 國際關係下月經規則術:說明月經規則術輸入墮胎非法的開發中國家,背後負載著不平等國際權力及性別關係。

b. 醫師與月經規則術:醫師希望利用早期驗孕不準確的缺點規避墮胎刑責,並將技術與墮胎罪惡感連結,鼓勵婦女做月經規則術。

c. 婦女與月經規則術:在手術風險評估不足的情況下,婦女被鼓勵在確定懷孕前做月經規則術,無端增添不必要的手術風險。

 

 

三、問題與討論

 

1.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禁止墮胎後,對婦女醫療權益影響為何?

2. 試論從日治到戰後《優生保健法》通過前,墮胎罪對醫師執業的影響?

3. 試討論戰後西醫對婦女墮胎知識網絡的影響?

4. 試從月經規則術引進臺灣,分析臺灣婦女在1970年帶國際生育政治中的地位。

 

 


 

、單元讀物

 

臺灣婦女墮胎醫療簡史 (請點閱)

吳燕秋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五、參考讀物

 

1. 基本閱讀

 

吳燕秋(2010),〈西法東罰,罪及婦女—近代台灣/中國墮胎罪的產生及其對戰後台灣婦女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頁53-123。

本文釐清墮胎罪引進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脈絡,並具體考察兩地婦女的墮胎方法及執法情形,提出墮胎入罪後對戰後台灣婦女造成的深遠影響。

 

吳燕秋(2014.9),〈拒絕生育的美人魚〉,《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電子報》,頁 5-6。 http://tw-sts.org/node/237

 

傅大為(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社。

本書專章探究子宮頸癌切除術、D&C等手術技藝,在建立婦產科醫師專業權威上的重要性。

 

劉仲冬(1995),〈國家政策下的女性身體〉,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

 

劉靜貞(1998),《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

 

顧燕翎(1990),〈墮胎合法化議案(台灣篇):從「墮胎」到「人工流產」--社會關係及婦運策略分析〉,《女性-人》,第3期,頁194-203。

 

2. 影片

 

Moore, Demi (Producer), Cher & Savoca, Nancy (Directors)(1996)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television movie)(中譯:墮胎) . US: HBO.

 

Leigh, Mike (Director) (2004). Vera Drake (television movie)(中譯:天使薇拉卓克). UK: Optimum Releasing.

 

3. 進階閱讀

 

吳燕秋(2012),〈避「罪」之道?—從月經規則術引進看1970年代台灣墮胎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7期,頁103-172。

 

Luker, Kristin (1985) Abor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Motherho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呈現美國墮胎合法化運動中,墮胎選擇權(Pro-Choice)及胚胎生命權(Pro-Life)兩個陣營對母職的不同定義與想像,並反應出不同階級與價值觀的競爭。

 

Mclaren, Angus (1978) 'Abortion in France: Women and the Regulation of Family Size 1800-1914',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10(3): 461-485.

從十九世紀墮胎婦女的可見度、墮胎資源取得,釐清未婚懷孕婦女與墮胎的連結關係。

 

Mohr, James (1979) Abortion in America: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National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說明美國十九世紀中葉墮胎入罪,與奠定正規醫師醫療專業地位、醫療利益的競爭密不可分。

 

Moskowitz, Marc, L. (2001) The Haunting Fetus: Abortion, Sexuality and Spirit World in Taiwan, Honlo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本書從人類學入手,探討台灣的嬰靈文化的緣起及發展、墮胎罪惡感(guilty)的起源,並呈現宗教信仰中的性別差異。

 

Norgren, Tiana (2001) Abortion before Birth Control: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in Postwar Japa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說明戰後日本墮胎與節育政策的發展歷程,並歸結墮胎合法乃是美軍佔領時期,基於醫療與家庭計劃的利益促成的。

 

Reagan, Leslie J. (1997) When Abortion was a Crime, 1867-1973,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從社會史的角度呈現墮胎非法後,婦女在醫學專業、國家權威、執法者的交互監控下,設法利用墮胎資源,掌握生育與婚姻自主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