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與醫療的歷史

回首頁
subglobal1 link | subglobal1 link | subglobal1 link | subglobal1 link | subglobal1 link | subglobal1 link | subglobal1 link
subglobal2 link | subglobal2 link | subglobal2 link | subglobal2 link | subglobal2 link | subglobal2 link | subglobal2 link
subglobal3 link | subglobal3 link | subglobal3 link | subglobal3 link | subglobal3 link | subglobal3 link | subglobal3 link
subglobal4 link | subglobal4 link | subglobal4 link | subglobal4 link | subglobal4 link | subglobal4 link | subglobal4 link
subglobal5 link | subglobal5 link | subglobal5 link | subglobal5 link | subglobal5 link | subglobal5 link | subglobal5 link

計畫簡介

  1. ◎背景、目的與重要性

.....本計劃擬以「影像與醫療的歷史」為題進行為期兩年的先導研究,乃基於參與學者過去十多年來對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語所自1992年成立「疾病、醫療與文化」讀書討論會(後於1997年發展為「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十多年來結合所內外同道,針對傳統中國醫學之理論與實作,其中所展現的身體觀和宇宙論,乃至近現代中西醫交流中的殖民與現代性等各種問題進行發掘探討,皆獲致豐盛成果。雖然上述基於文獻史料之實證研究,多以文字為主、圖像為輔,然而在廣事蒐羅、旁徵博引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原本擔任佐證角色的視覺資料事實上有其獨特性,在醫療傳統的發展變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值得深入探討。有鑑於此,本計劃參與學者打算突破文字作為主要甚至唯一媒介之現狀,從圖像和影片等視覺材料入手,進行醫療史之研究。

........首先,傳統醫書收錄各種描繪人體內景、經脈穴位、本草藥材等圖像,與醫療相關之宗教數術書籍則包括方位時日宜忌圖表和治病符咒等資料,文學作品之插畫和美術創作中亦不乏涉及生老病死因而與醫療照顧相關之圖像。這些圖像之製作技術、出現脈絡、預設觀者、使用情形、流通狀況、社會影響及其象徵意義各異,卻分別表現了醫者的思想摶成、治病技藝的演變、醫病關係的實況、病者與病家的自我認知、疾病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等,皆值得進一步追究,以便吾人更加瞭解傳統社會的醫療體系,並進一步認識自己所從出的文化全貌。

........其次,西風東漸以來,中西和洋醫學之間交互影響、競爭劇烈,圖像更為宣揚「進步醫療知識」之重要手段,不論對十七世紀之耶穌會士、十九世紀的醫療傳教士、或是二十世紀在台日本殖民政府而言,圖像皆擔負著將先進醫學教導給落後地區,並向先進地區呈現落後狀況的責任。視覺資料作為一種媒介,具備「有圖為證」「眼見為憑」的效果,不但傳達醫療知識、形塑醫療行為乃至創造新的醫療傳統,並且扮演著界定疾病與健康、污穢與衛生、進步與落後的重要角色。不論對自詡先進的文明傳播者,或對自慚形穢、欲拒還迎的文明繼受者而言,與醫療相關的影像都在觀者心中造成直接震撼,成為挑戰其原有思維傳統乃至道德世界的動力來源。由此看來,討論殖民與現代性的問題不能不討論觀看方式的轉變,而醫療影像更是處理此課題的重要資源。

........最後,從十九世紀照相技術逐漸發展到二十世紀影片製作日新月異,人們能觀看的資訊數量增加而性質丕變。透過X光、超音波、顯微攝影到核磁共振顯影,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疾病和醫藥有了新的認識,勾勒出新的輪廓,發展出新的想像,同時對於何謂生命與死亡亦產生新的看法。然而,所有新興醫療技術之影像皆非一目了然,其中所需要的製作技術與解讀能力,和傳統醫書中的圖像資訊類似,是界定乃至區隔醫生與病患、專家與凡人的一種標準。由此看來,雖然過去研究者大多以圖像為輔助資料,但事實是,自古以來觀看以及從觀看而來的視覺材料與醫療文化發展之間一直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職是之故,不論是研究醫療傳統之內部發展、不同醫療體系之間的競爭交流、或是醫療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影響,對影像的解讀與分析都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創新性、可行性與發展潛力

...... .醫療史研究自二十世紀以來即不絕如縷,近年來尤其成果豐碩。早期的研究,不論中西,皆致力於探討人類醫療知識的進步歷程或著名醫者之重大發現。同時,基於傳統科技史研究的模式,視醫療專業為一般社會文化的對立面,將探討醫學內部知識和分析醫學的社會影響等各種課題,以「內史」和「外史」的範疇區隔開來。這類「發現派」、「進步派」或內外區隔的研究取徑,近年來都受到挑戰。學者在反省歷史研究的史料、方法、乃至意義之時,對於醫療科技乃根植並鑲嵌於社會文化之中,醫療科技的參與者(不論是醫護技術之相關從業者、病人及其親友、或一般醫療資源的使用者乃至傳播者)即構成一個個不同的社群此一事實,有了更深刻的警覺與認識。因此,醫療技術的演變與發展不再被當作天縱英才般的聖人傳傳統來記載,而被放回當時代的歷史脈絡中來理解,而內外史之區隔亦不敷使用。代之而起的重要課題,包括醫療知識的形塑機制、建構過程、傳播管道、說服方式,乃至其中各個層面參與者的社群關係和文化行為等。而影像資料正是研究這類新興課題的重要利器。

........首先,圖像和影片紀錄的內容固然可以佐證並補充文字記載不足之處,但更重要的是,影像資料的立即性與同時性可呈現文字敘述所無法捕捉的細節和氣氛,因此具有揭露科技研究中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的潛力。舉例而言,傳統中國氣論的身體觀及相應的醫療體系,雖有醫經文字詳盡說明,但出土之針灸木人和傳世之經穴圖譜,卻在一目了然之間挑戰了文字傳統所建構的經脈理論。又如,作為宗教奉獻的四川大足石刻描繪母恩難報的分娩場景,不意卻將傳統社會直立式的生產體位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並提醒女性作為助產主力的歷史事實,一方面引起對現代生產行為高度醫療化的反省,另方面亦觸發檢討現行制度中婦產科醫生與助產士如何分工合作的問題。再如,最近在台灣喧騰一時的墮胎記錄片「殘蝕的理性」(Eclipse of Reason)透過呈現晚期墮胎的手術現場建構反墮胎論述,卻同時引來關於醫療抉擇和技術演進等方面的爭論。影像資訊邀請觀視者重返醫療知識建構的現場、醫病互動的當下、甚至實作失誤與補救的情境之中,提供研究者超越文字載體所能傳達的豐富訊息,賦予醫療史研究突破舊觀、展現新貌的機會。

........其次,醫療相關的影像資料具有多元的性質與意義。在現代學科分類中,醫療被視為科學之一門,與藝術人文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可跨越的鴻溝。有志之士致力與科技與人文的結合,亦多限於標榜傑出醫生能吟詩作畫者不乏其人,或鼓勵文科學生閱讀科普書籍等等。其實,與醫療相關的影像資料顯示,這種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分類與隔閡既不必要,亦非事實。達文西之類多才多藝者藉由解剖知識繪畫人畜的故事固然眾所週知,其他科學與藝術難以截然二分的例子亦所在多有。舉例而言,歐洲中世紀以來助產手冊中描述胎兒多種體位、提醒產婆注意的插畫,一則在近代學院婦產科成立之後成為塑造實習模型的範本,再則成為歐洲人觀視生命、理解人性的文本,而近半世紀以來,此種將胎兒獨立於母體來認知的醫學圖像更在產前超音波檢查的推波助瀾之下,成為西方贊成與反對墮胎雙方陣營角力的場域。如此一來,醫學影像不但涉及科學、藝術、哲學和宗教的發展,甚至被運用於社會運動之中。透過這些影像進行研究,不但可開創並深化醫療史的視野與內涵,使其與相關學門進行對話,並可進一步提供學者反思學術分類之意義與侷限等重要課題。

........影像資料的收集與研究,一方面既倚賴充裕的經費、高品質的媒體程式,另方面則仰仗敏銳而又經驗豐富的研究者進行史料蒐羅、分析和解讀。所幸,本計劃參與學者在各自的領域內都已具備研究經驗,對各種醫療史課題曾做過深入探討,亦將努力取得研究所須之影像資料。倘若本先導計劃能獲得支持,將有助於未來收集史料與書籍、分享研究經驗、提昇解讀能力,為醫療史乃至醫療專業和歷史學門的發展闢一新徑。

◎準備工作與既有成果

........計劃主持人過去十多年來之研究以傳統中國之性別與醫療相關課題為主,近三年來則因參與本院「宗教與醫療」之主題計劃,將觸角延伸至近代台灣,探討女性在醫療傳道中的角色與地位。不論在鑽研傳統中國或現代台灣女性擔任醫療照顧者的過程中,影像都是重要資訊。傳統社會的女性在生老病死各種人生階段中擔負重責大任,正統醫書討論不多,但墓室壁畫、宗教雕塑、出土文物和藝術繪畫等圖像中卻不難發現她們的身影,足以佐證並補充文字記載之不足。而近代醫療傳道因運用照相與影片作為成果報告和募款手段,透過影像所傳達的性別訊息更是豐富。藉由這些研究,主持人逐漸累積處理圖像和影片史料的經驗。

........事實上,處理圖像和影片史料的經驗並不限於主持人。本計劃參與學者皆因過去之研究興趣而有所接觸。林富士在探討道教醫療和童乩治病時處理畫符行為和符咒材料。李建民在研究傳統醫學體系的建構時大量採用經脈和方位時日圖像。祝平一曾利用現代台灣瘦身美容廣告圖像分析科學主義與現代性問題。李尚仁處理十九世紀西醫入華過程涉及顯微鏡發明和細菌理論的意義。張谷銘呈現近代歐洲學院醫學教育之發展與演變亦以畫象為輔。戴麗娟透過人體標本及其圖像的流傳剖析殖民帝國與人類學的關係。劉士永藉由圖表、照片與紀錄影片呈現近代台灣傳染病之預防與治療。張哲嘉在說明大黃等藥物的歷史發展時利用本草圖譜。王正華抽絲剝繭討論晚明文人畫中的感官慾望和身體觀。范燕秋在撰寫日本殖民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時借重其滅絕瘧蚊之宣導影片和報導照片。王文基解讀樂山痲瘋病院醫病互動的照片鋪陳戴仁壽在台灣的醫療傳道模式。張嘉鳳嘗利用圖像處理種痘醫療。陳秀芬則在探討瘋狂的歷史時涉獵相關圖像資料。(主持人及計劃參與學者之相關著作見附錄。)

........除了在過去研究中所累積的經驗之外,本計劃參與學者為深化解讀影像史料的能力,自今年初起便利用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的讀書討論月會,研讀影像與醫療研究的專著並嘗試解讀傳統漢醫和密教藏醫的內景圖等相關資料。這些準備工作將持續進行,ㄧ旦本計劃獲得支持補助,便可擴大選購閱讀書籍和蒐集史料的範圍,並邀請更多有興趣的學者參與討論。

◎工作內容與預期成果

.......本計劃以兩年為期,結合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院內外有興趣的學者共同參與,組成一跨學科的研究團隊。計劃初步規劃如下:

第一年

1. 由參與學者各自就個人研究專長開始蒐集影像與醫療之相關史料,並每月定期發表口頭報告。討論月會將以圖像解讀和理論深化並重。

2. 邀請計劃外對影像與醫療具備研究經驗之學者,針對研究主題不定期舉辦演講會,以收切磋之效。

第二年

1. 繼續深化研究,參與學者各自規劃其研究主題,形成個人專題計劃書。此專題研究計劃之規劃以向院方提出主題計劃為目標,因此必須詳列研究之問題、理論、方法、材料、預期成果、以及和其他子計畫課題間的相關性和互補性等。

2. 繼續邀請計劃外之學者演說並參加討論。

3. 年底時舉行一小型討論會,討論參加學者個人所提出的研究計劃,作為之後向院方提出主題計劃之準備。

  • 後續主題計劃之發展方向、優勢和重要性

........先導計畫執行完畢、達成目標之後,將邀請計畫原參與者以及在計畫執行中加入的相關學者,共同向院方提出「影像與醫療」主題計畫。該主題計畫之發展方向將奠基於先導計畫之成果,以視覺資料為本,從製作技術、出現脈絡、預設觀者、使用情形、流通狀況、社會影響及其象徵意義等多重角度,結合科學研究、藝術史、人類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理論和方法,針對傳統中國之醫療文化、近代中西醫之交流與競爭、近現代台灣中西和漢醫學之演變,乃至歐洲醫療傳統等課題進行研究。目前預期可發展之方向,在傳統中國醫療體系方面包括「內景圖與身體觀」、「治病符與醫療」、「本草學與中國植物圖譜」、「影像所見明清醫生的自我呈現和醫病關係」,在近現代中西和漢醫學交流方面包括「醫療宣教影像與婦女健康問題」、「影像與日治時期台灣的近代醫學」、「影像記錄下的台灣疾病群像」等。此外,透過每月的讀書討論會,參與學者將繼續切磋、形成更為具體或更多嶄新的研究課題。

........如前所述,視覺史料不僅為理解傳統社會醫療體系、醫病關係、身體觀和宇宙論的重要素材,也是建構專家與凡人、文明與落後、帝國與被殖民者等各種區隔的管道,因而成為處理現代性問題的絕佳切入角度。以現有參與學者之研究經驗觀之,倘若先導計畫得以獲得支持,則在資料蒐羅與解讀、專書研討、和學者交流方面皆可進ㄧ步深化,勢必能對上述各種發展方向進行優質之研究,獲致良好成果。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