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綱內容


 

  第二部:制度與專科

 

單元四:護理(張淑卿)

 

 

一、宗旨與目標:

 

本單元希望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介紹護理與照護工作在不同的時空下的演變,講授的內容包含南丁格爾與現代護理之起源、傳教醫療中的護理工作、日治時期的看護婦、協和護理體制、國際援助與台灣護理專業的建立。

 

 

二、教學大綱:

 

1. 南丁格爾與現代護理之起源

1、基督教對護理的影響:

a. 護理是修女的宗教活動之一,由於她們並未受過正式的護理訓練,係根據個人學識、見解、經驗、犧牲服務的精神及刻苦耐勞的意志來服務群眾。

b. 11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讓傷患人數大增,為傷兵的照護問題,許多基督徒、武士和地方的慈善人士創立軍醫院及教會醫院,因軍中護士需求增加,故有「軍隊護理社團」(Military nursing order)的組成,是軍護最早的起源。

c. 文藝復興之後,非宗教性質的醫院成立,護理工作擔任者無適當訓練、被視為低階工作。

d. 19世紀初,德、英、荷的基督徒,創立「女會吏制護理」期望改進護理工作。例如:德國路德會牧師Fliedner在德國開辦全歐第一所護士學校。

2、南丁格爾制的護理:

a.介紹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生平,敘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與南丁格爾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質。

b. 討論當時的主流醫學理論-「瘴氣說」,以了解環境清潔在南丁格爾護理的重要性。

c. 南丁格爾提倡的護理包含:

      (1)、護理工作內容:病人本身的護理、病人環境的護理、協助醫師診斷及治療、預防保健及衛生教育工作。

      (2)、護士教育:基本學理、技術訓練、精神紀律的培養。

      (3)、護理行政制度:護士主任、護士長、護士宿舍。

 

2. 醫療傳教與現代護理在中國、台灣的發展

a. 「姑娘」的照護工作

 (1) 中國與台灣開始出現西方的護理工作型態始於清末時期。

 (2) 1884年第一位南丁格爾式的傳教護士來到中國,於上海提倡新護理制度,引進新護理觀念。1900年之後,更多的英美護士來到中國,對中國護理的專業化扮演重要角色,包含成立護士組織、舉行全國性的護士會考,確認以「護士」此職稱來表達「護理是一種高尚職業」的概念。

 (3)  20世紀初,部分來台的女宣教士具有護士資格,任職於新樓醫院、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她們協助醫療工作,並訓練本地護士,因信仰之故,到當時醫療衛生落後的台灣服務,奉獻、質樸與付出是這些「姑娘」的特色。

 

b. 戰後台灣偏遠地區原住民醫療與護理的發展過程。

 (1) 以門諾護校為例,採用馬素珊、韋淑玲所著《門諾五十年護理生命的印記:信實的愛》為讀本,討論基督信仰如何融入護理教學內容。

 (2) 此案例可以看到這些外籍護理教師,不僅對於傳授當時美加地區最先進的護理技術與觀念,也重視護生的人格發展。例如在1960年代,門諾護校即提倡「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在護理基礎課程增加「病患靈性評估表」;爲徹底實施課堂理論與臨床實習的互相搭配,發展出「臨床查核評量表」,爲了培養穩定的人格,強調「從護理中服事」的重要性。

 

3. 日治時期的看護婦

a. 護士在日治時期被認為是新式職業婦女,但地位不及產婆,醫師亦將其視為僕人般加以使喚,且殖民統治政策下台籍護士地位更不如日籍護士。

b. 本單元建議以<日據時期的台籍護士>一文為基礎,搭配尹喜妹、林仁慈等人的訪談記錄,討論日治時期台灣護理教育與護士的產生過程;護士的就業及其異動;以及護士工作對其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4. 美式現代護理在台灣

a. 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國防醫學院、國際組織以及美援的介入,透過提供獎助學金至美國進修、專家來台交流與軟硬體設備的補助,台灣的護理體制,逐漸由德日制轉變成美式護理。

b. 本單元建議以<老協和精神對台灣的影響:英美醫護教育的傳承>為材料,搭配《周美玉先生訪談紀錄》、《台灣女英雄陳翠玉》、《護理的信心》等專書,討論兩個面向:一是協和體系與國際援助的介入,對於護理人力的正面效果。二是護理教育與護理工作之改造。在國際援助之下,台灣開始派送優秀的護理人員出國進修,而來自美國名校的護理工作者與教育者也應邀來台指導,護理教育與護理實作逐漸脫離日治時期的傳統,走向所謂「現代美式護理」之路。

 

 

三、問題討論:

 

1. 評論歷史人物,往往需要從其生長環境、政治與社會背景加以分析。請問有哪些家庭、社會與政治上的因素,影響南丁格爾的護理事業,而所謂的「南丁格爾式現代護理」所指為何?

2. 請閱讀傅大為<再會吧!南丁格爾精神>一文,你贊同該文的論點嗎?為什麼?請舉一個實例支持你的看法。

3. 請討論日治時期台灣的護理教育制度與內容?台籍護士從事哪幾類護理工作?各自面臨哪些職場困境?

4. 你可以比較出日治時期的護理與戰後美式護理的差異嗎?你認為台灣的護理脫離日式體系,進入美式現代護理的過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單元讀物

 

護理史 (請點閱)

 張淑卿

 

 

雖然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及健康照護和科技的進步,護理訓練逐漸走向實證護理的發展,但在護理教育融入護理史,強調護理並非憑空形成,必須溯及既往是安排護理史課程的重要目的。護理史不僅是護理專業發展的歷史,其面向包含女性在歷史當中的地位,因為社會對護理人員的刻板期待和對護理議題的冷漠態度正是過去大眾普遍對女人存有的刻板印象。從195060年代開始,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對於護理專業及女性在傳統社會的角色和定義有了明顯的改變,在1960年代晚期女性運動再度出現,護理工作者被定義成獨立執業者與護理臨床專家。除了已隨時間改變的性別與職業角色的緊密關係,護理專業的發展歷程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讀物:

 

1. 基本閱讀:

 

李錦容,《台灣女英雄陳翠玉》(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

   陳翠玉係第一位接受美式護理教育之台籍護理人員,於日治後期至東京留學,畢業後回台至台北保健館任職,戰後初期協助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進行台灣護理調查與各項護理改革,之後改革台大護理部、創立台大護校,期間兩度赴美進修,之後任WHO護理教育顧問與護理行政。本書對於台灣護理制度從德日轉變至美式護理制度,特別是19481950年間台大護理制度的改變,有詳實之記載。

馬素珊、韋淑玲,《門諾五十年護理生命的印記:信實的愛》(花蓮:門諾醫院,2002年),本書提供門諾護校的歷史,可以看出教會系統的護理教育所強調的核心價值。

張朋園、羅久蓉,《周美玉先生訪談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3)。周美玉係台灣第一位護理將軍,是軍護制度的創立者。此書記載其生平,協和護校與美式護理之關係,當然也包含她對於護理專業的看法與改革。

劉仲冬,<我國的護理發展史>,《護理雜誌》53:320066月),頁6-20。本文綜論中國、日治台灣與戰後臺灣護理專業的發展歷程,認為中國(包含台灣)的護理史是一部交織著文化移植、殖民、族群及性別的故事

蔡幸娥,鍾信心,《護理的信心》(臺北:信心護理文教基金會,2001。本書係護理界資深前輩鍾信心之傳記,除介紹其個人生平,對戰後台灣護理教育、護理專科化等部份,值得參考。

蔣欣欣,<老協和精神對台灣的影響:英美醫護教育的傳承>,收於余玉眉、蔡篤堅主編,《台灣醫療道德之演變:若干歷程及個案探討》(台北: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年),頁41-67。強調大陸協和體系來台之後對戰後台灣醫護教育的影響,認為出身於協和體系的周美玉、余道真等人對於護理品質以及護理教育提升至大護層級有重要貢獻,認真、負責、努力工作、參與性合作、追求卓越等協和精神,也展現在戰後台灣國防醫學院的教學與研究。

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319946月),頁369-404。該文認為日治時期的台籍護士是社會的新型態的職業婦女,以扎實的檔案與訪談,分析日式護理教育與護士的職場經驗,以及護理教育對個人與社會之影響。

傅大為,<再會吧,南丁格爾精神>《當代》190期(20036月),頁80-87。本文討論象徵護理人員的「南丁格爾精神」,所指為何?其歷史意義,以及對台灣現今的護理專業可能有哪些新教訓?

Barbara Mortimer ed. New Dir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Nursing, NY: Routledge, 2005. 特別是第一章,介紹不同的護理史研究取向,包含:婦女史、性別、專業化、種族與族群、教育、軍護史、照護史等等。

 

2. 進階閱讀:

 

朱寶鈿,<本省光復後公共衛生護理教育發展>,《護理雜誌》17:21970年),51-53。本文介紹戰後公共衛生護理教育的發展。

余道真,〈中國護理教育之起源與發展〉,《護理雜誌》24:4197710月),頁39-42。主要介紹傳教士在中國的護理教育,以及協和護校的發展與影響。

余道真,〈台灣近二十年來護理教育概況〉,《護理雜誌》24:4197710月),頁43-45。介紹195070年代台灣護理教育的發展概況。

李貞德,<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臺大歷史學報》23(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頁123-156

馬素珊、韋淑玲,《門諾五十年護理生命的印記:信實的愛》(花蓮:門諾醫院,2002年),除了門諾護校之歷史,可看出基督信仰與虎李教育核心價值的關係。

馬鳳岐,《傳光:南丁格爾的精神與志業》(台北:華杏,2002)。介紹南丁格爾之生平與事業。

張芙美,《護理學史》(台北:華杏,1995)。介紹上古至近代各地區護理發展、日治時期台灣護理事業,以及戰後台灣護理事業。

陳月枝總編,《護理先進-余道真教授回憶錄》(台北: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畢業同學會,1996)。此回憶錄談及余道真早期在大陸之護理工作,戰後隨同周美玉至國防醫學院護理系任教,之後擔任台大護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之過程,可看出國防為主體的美式護理與台大護理之影響

劉似錦,《劉瑞恆博士與中國醫藥及衛生事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9﹚。本紀念專輯有多篇文章提及協和護校的歷史,是民國時期護理發展之參考資料。

蔡淑鳳,吳濟華,陳永興,戴正德,<從護理史探討台灣的護理發展脈絡>《台灣醫學人文學刊》722006年),頁91-112。本文討論台灣護理發展脈絡及探索台灣護理演進過程中的潛在性格,分別為犧牲奉獻、從屬壓抑與缺乏領導特質。

張淑卿,<戰後台灣的防癆保健員>,《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2006),頁89-123。除述及防癆員設置的歷史背景外,同時討論防癆員遴選之標準以及職場經驗,富含愛心、耐心等傳統性別內涵,被認為最適合擔任防癆員。

李選、黃正宜,<國際護理專業之近代發展趨勢>,《護理雜誌》53:320066月),頁21。本文藉由歷史角度,分析國際護理協會與美國護理學會之專業發展方向與願景。 發現社會變遷、醫藥科技、教育普及等因素,影響護理專業之發展。

Liu Chung-Tung ,” From san gu liu po to ‘caring scholar’: the Chinese nurse in perspectiv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8:4(1991),pp315-324.本文從傳統中國社會的女性照護工作談起,「照護」被視為女性天職,且不具專業性。隨著基督教在中國的活動,西方現代護理傳入中國。至民國時期,因護理學校的設立與護理公會的成立,護理在中國取得專業的地位。

Robert Dingwal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History of Nursing (London: Routledge, Chap3 “The New Model Nurse”, pp35-47.本章跳脫菁英史觀的論述,介紹南丁格爾式護理的出現、內涵與精神。

Joan I. Roberts ,Thetis M. Group, Feminism and Nursing: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Power, Status, and Political Activism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95本書討論女性主義與護理專業的發展關係,作者特別注意近50年來在美國從事護理工作者絕大多數是白人、美國出生的中產階級婦女,女性主義對從事護理的人口特性(膚色、國籍與性別)衝擊。

Keir Waddington著,李尚仁譯,〈第十一章 護理〉,《歐洲醫療五百年》(台北:左岸文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