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綱內容


 

  第四部:臺灣醫學史特殊脈絡

 

單元四:美援與台灣醫學(張淑卿)

 

 

一、宗旨與目標:

 

   「美援」是影響195070年代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政府組織改造、軍事設備、學校、建築物、農林畜牧業等,均可看出「美援」的影響,醫療衛生當然也不例外。就生活面向來看,身穿「美國麵粉」袋製成的衣物,更是許多人小時候的共同記憶。本單元擬介紹美援在戰後台灣醫療衛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將呈現美援的背景與特色,接著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美援對醫學教育、傳染病防治、鄉村衛生之影響。此外,戰後台灣的醫療衛生的轉化,可能無法簡化為從「德日制」至「美式」,而是揉合了日治時期醫學的遺產、大陸協和現象與戰後國際援助等方面的影響與纏繞。因此本單元也試圖重建WHOUNICEF對台援助的意義,著重探究WHO的「家長式」作風對戰後台灣醫療衛生之影響。

 

 

二、教學大綱:

 

1. 國際衛生與「美援」醫療背景與特色

a. 國際衛生與「美援」醫療背景介紹

 (1) 20世紀國際衛生的發展脈絡與邏輯的介紹,以及其作為之反省。

 (2) 美國援助台灣之背景、原因、內容與影響。

      首先介紹美援的背景與原因,簡述美援之內容,以及經濟學者對於美援角色的解釋。例如,政府對美援可能的依賴關係,或美援所扮演的正面角色。可參考文馨瑩之研究。

 (3) 衛生計畫與經濟建設之關係。

     將醫療衛生政策視為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之一環。特別是物資短缺,以反攻大陸做為國家目標的時期,需注意衛生計畫如何獲得經費,並得以執行的過程。

 (4) 國際組織之介入。介紹美國醫藥在華促進會(ABMAC)、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國醫學會(CMB)等國際組織及其在台的主要工作。

 

2. 美援醫療的特色

a. 計劃導向的方式。

    藉由個別問題的發現與解決,穩固與強化衛生體制的建置。依經費投注方式與目標的差異,分為「大計畫」與「公衛示範」兩種模式。前者是一種計劃型的援助,規模較大,以解決當時公共衛生的實際問題為考量。後者則是在臺灣設立高水準的公衛示範單位,提供工作者在職進修的機會,並進行公衛的各種實驗。可以利用台灣撲瘧計畫,以及台北市公共衛生示範中心為例說明之。

 (1) 基層公共衛生型態開始由專業,獨立的衛生所所取代。

 (2) 不僅是技術、物資與經費的提供,同時利用衛生計劃的援助,美方或國際衛生單位可干預台灣公共衛生計劃的推行;技術援助及補助衛生人員的進修,更讓美方或WHO的醫療衛生知識,有系統地在台灣生根發展。此部份可參閱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1960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一文的分析。

 (3) 美援會與ABMACCMBWHO不同組織的對台援助,其重點不同,但互相支援的情況相當常見。

 

b. 美援與醫學教育

 美援或國際衛生組織對國防醫學院與台大醫學院之影響。

 (1) 首先介紹日治時期的「講座制度」,以及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美式」醫學教育體制。

 (2) 討論戰後美援或國際衛生組織與台灣醫學教育轉換為「美式制度」之關係,包含介紹ABMACCMB,大陸「協和現象」在美援時期所扮演的關鍵意義,以及大陸時期英美派人物在美援衛生移植過程中所扮演的介面角色。

 (3) 建議以林宗義、施純仁、周美玉、余道真為例說明。英美制的醫學教育進入台灣後,原為德日醫學系統代表的臺大醫學院,成為美援逐步改革的目標。在美援強而有利的支柱下,可以看到美援與國際衛生的影響。而國防體系幾乎出身協和系統,原本即接受美式醫學的洗禮,可參考周美玉、余道真的回憶錄,討論協和的醫護教育,以及CMBABMAC對國防之協助。

 

3. 美援下的傳染病防治:防瘧與防癆

   本節將以1950年代的瘧疾與結核病防治為例,討論美援與國際衛生組織如何影響台灣的傳染病防治計劃。

a. 瘧疾防治

 (1) 瘧疾根治的「大計劃」模式。台灣瘧疾研究與防治計劃在日治時期即開始,戰後一度由洛克斐勒基金會支持,1949年該會離台會由農復會負責,並會同衛生處、瘧疾研究所、美國國際合作署、美援會與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瘧疾根除計畫。

 (2) 特點是採用DDT噴灑全面撲殺瘧蚊,同時給予瘧患奎寧治療,DDT被視為事台灣鋪瘧成功的新武器。從此案例可分析美援的「大計劃」運作模式,也可看出日治台灣瘧疾研究成果工作人員之經驗,對戰後出瘧成功之影響。

b. 結核病防治

 (1) 結核病是戰後台灣最重要的傳染病,自1950年開始防癆計劃以來,除省政府及各級政府的預算外,即不斷的獲得國際之援助,如農復會(JCRR)、聯合國兒童急救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美援會等機構,以物質及技術兩方面來支援台灣地區防癆計劃的推動。如農復會協助辦理國民學校辦理結核菌素測驗、卡介苗預防接種、免費胸部X光檢查等示範性的防癆計劃。

 (2) 1951年以後,在國際援助下,卡介苗製造室、X光巡迴隊、各防治院所固定X光機器、檢驗器材等設備,逐步增加。在技術援助方面,除派遣防癆專家來台指導工作外,並提供若干獎學金名額,使台灣的防癆工作者得以前往國外進修。

 (3) 從台灣的防瘧或防癆經驗,可以看出美援會與各國際組織之各自支持不同的項目,如WHO重視人員培訓,而美方則是設備與經費的協助。另外,為了讓卡介苗或DDT得以在台灣發生效果,也都需要在地經驗的配合。

  

4. 美援下的鄉村衛生:農復會

a. 農復會成立之原由以及晏陽初定縣鄉村衛生經驗,對戰後台灣農村衛生之影響。

 (1) 簡介晏陽初博士在河北定縣的農村運動。晏陽初在定縣的實驗以文藝教育救愚、生計教育救窮,衛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的四大教育為手段,將學校、社會、家庭三者視為一體,提昇農民的智識力、生產力、強健力與團結力為目標。

 (2) 定縣的衛生教育部於19299月成立,聘請協和醫學院畢業生主持此項工作,平教會認為,發展農村衛生事務必須由下而上。1948年農復會成立,定縣經驗很快的移轉至農復會的鄉村衛生。

b. 農復會鄉村衛生工作介紹。

    農復會鄉村衛生工作內容繁雜,可擇要討論。建議選擇(1)修復及增設給水系統。(2)衛生工作網之建立:普設衛生所。

 (3) 環境衛生之改善。

 (4) 農村衛生教育之倡導等重點工作。 

 

三、問題討論:

 

1. 有學者認為美援的對台援助造成,造成台灣方面對美方的依賴,但也有學者不認同此說法,你自己的看法呢?請舉例閳述你的論點。

2. 請以1950年代台大醫學院的改革為例,討論美式醫學教育得以在台開展之原因與傳佈。

3. 1950-70年代常被認為是臺灣衛生最國際化的時期,請舉出兩三個實例論證此說法。

 


 

四、單元讀物:

 

美援與台灣醫療衛生 (請點閱)

張淑卿                                        

  

美援是大家記憶中熟悉的名詞與生活經驗,也是目前戰後台灣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面向,然而台灣醫療衛生發展是不是只有來自美國的援助,還是有其他組織?這些援助是無條件的嗎?台灣社會或當局又如何回應這些援助呢?

「美援」時期主要是指自1951年國民政府正式接受美國援助開始,到1965年美國停止援助為止共十五年。但是,如果回溯1948年美國在「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下援助台灣工業的部分經費,或是瘧疾研究所在19501951年所執行的防瘧人員訓練等零星計畫,我們或許可以將這個時期往前推到戰後初期。此外,由於美援期間累積的中美相對基金在美援結束後仍繼續運作,因此針對美援時期醫療衛生計畫的特質,將衛生署成立的1971年當作是這段時期的討論下限可能比較適當...

 


 

、參考讀物:

 

1. 基本閱讀:

 

郭文華、張淑卿,<美援醫療>,收於《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2006,142-166。本文介紹美援醫療之背景、特色並以瘧疾、結核病防治、家庭計畫推廣、醫學教育為例說明,建議以此文作為本單元之主要教材。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1960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2期(199812月),頁 39-82該文認為衛生計畫無法跳脫政治經濟架構之外,探討衛生政策必須在歷史脈絡之下,故研究美援時期衛生政策的邏輯與實際操作,可看出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外的互動過程與其他影響。

楊翠華,<美援對台灣的衛生計畫與醫療體制之型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2期(200812月),頁91-139討論美援推動台灣醫療與公衛之概況,包含衛生計畫的擬定與轉變;醫療體制與教育改造;環境衛生的推動。該文指出美式醫療衛生理念,不但改變了台灣所承襲的日式醫學知識典範、教育內容和課程規劃、醫院管理體制等,也有效的改善了環境衛生的風貌。

張淑卿,<195060年代台灣的卡介苗預防接種計畫>《科技、醫療與社會》8 期(20094月),頁121-174說明戰後台灣結核防治技術與國際接軌的過程。這項預防接種計劃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作法為藍本,透過在台灣某些地區的小型試驗,尋求適合台灣社會與台灣人民身體的做法,之後再全面推廣。

蔣欣欣,<老協和精神對台灣的影響:英美醫護教育的傳承>,收於余玉眉、蔡篤堅主編,《台灣醫療道德之演變:若干歷程及個案探討》(台北: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年),頁41-67強調大陸協和體系來台之後對戰後台灣醫護教育的影響,認為出身於協和體系的周美玉、徐道真等人對於護理品質以及護理教育提升至大護層級有重要貢獻,認真、負責、努力工作、參與性合作、追求卓越等協和精神,也展現在戰後台灣國防醫學院的教學與研究。

范燕秋,<台灣的美援醫療、防癩政策變動與病患人權問題,1945-1960年代>《台灣史研究》164期(200912月),頁115-1601945年至1960年代初期,台灣漢生病處理無論在醫療專業人才的養成、醫療技術的更新、門診系統的建立,或是由國際教會組織設立的台灣痲瘋救濟協會,所成立的門診治療系統,均是運用美援計畫的基礎,可見得戰後漢生病防治舉措,深受美式醫療的影響。

張淑卿,<農復會與1950年代台灣的鄉村衛生>,收於余新忠主編:《清代以來的疾病、醫療與衛生:以社會文化為視角的探索》,(北京:三聯書店,20098月),頁371-396。本文介紹1950年代,農復會的鄉村衛生計劃,以及對台灣農村社會之影響。

 

2. 進階閱讀: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分析美援政策形成之原因,及其影響。

>,《台灣史研究》171期(20103月),頁175-210。本文係美援衛生之研究回顧,認為應回至國際化脈絡,討論美援醫療衛生。

蔡篤堅主筆,《台灣外科醫療發展史》(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2)。可看出美援、CMBABMAC對台灣外科醫學之影響。

李孟智,《美國在華醫藥促進局與台灣:台灣醫療衛生界一個真誠伙伴的記實》(台中市:李氏慈愛青少年醫學教育基金會,2007)。本書簡介ABMAC該組織之發展,以及收錄相關人物之訪談。

黃文弘:<政經框架、典範碰撞與知識位移—台灣醫學典範轉折的系譜溯源>(台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本文將美援當作是醫學典範轉折的關鍵,其所帶進來的「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概念與所連帶的計畫實作(practice),是其特色,也是政府得以介入衛生事務的切入點。

John R. Watt, Health Ca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2000, (NY: ABMAC Foundation,2008). 本書係有關ABMAC歷史之論文集,強調該組織對台灣醫療衛生,特別是醫學教育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