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度量與十九世紀西方帝國主義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上課大綱:

    (一)時間

    1. 傳統社會的時間。
    2. 工業革命與歐洲時間觀的改變。
    3. 十九世紀歐洲人對亞洲人與非洲人時間觀念的批評。

   (二)空間

    1. 十九世紀歐洲人對非洲人空間觀的批評。
    2. 十九世紀歐洲人對中國人空間觀的批評。

    (三) 中國人如何內化歐洲人的批評:以「差不多先生」為例。

思考問題:

  1. 歐洲人時間觀念和資本主義有怎樣的關係?
  2. 有沒有一個評量時間與空間觀念是否「正確」、「進步」的客觀標準?
  3. 科學與技術在歐洲人衡量其他文化時空觀念時,具有怎樣的重要性?
  4. 這次上課討論的主題對理解當今世界有無幫助?

指定閱讀:

  1. Michael Adas, Machines as the Measure of Me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 241-270.
  2. 胡適,〈差不多先生傳〉,收入氏著,《胡適文集》(台北:文星書店,1966),頁21-23。

參考書目:

  1. Matthew H. Edney, Mapping an Empire: The Geographical Construction of British India, 1765-184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2. Simon Schaffer, “Astronomers Mark Time: Discipline and the Personal Equation,” Science in Context 2 (1988), pp. 115-145.
  3. E. P. Thompson,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in idem, Customs in Common: Studies in Traditional Popular Culture (The New Press, 1993), pp.35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