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網路資源 |
|
|
吳浪平,《中華名藥神醫故事》(國家圖書出版社,2006)。
【簡介】高超精妙的中醫藥學,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結晶。每一項中草藥的發現與利用、醫學技術的提昇與開創,其背後都蘊含著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本書以通俗的筆調,來敘說民間廣為流傳的醫藥傳說,分為「中藥傳奇」、「名醫傳說」兩部分,將發現中藥的艱辛歷程,以及古代名醫視病如親的大愛精神刻劃地淋漓盡致。全書生動有趣,饒富教育意義,對有志探索中國古代名藥神醫概貌者,更是一部深具啟發性的佳作。
.......【全文】 |
|
|
|
|
▲top |
|
活動訊息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樹德教授夫婦來台專題演講」 |
|
講題:Chinese
Medical Manuscripts of the 17th through 20th Century
主持人:李建民 教授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文樹德 教授
Professor Paul Unschuld
Directo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unich
時 間:95年9月26日(星期二) 上午 10:00-12:0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影像與醫療的歷史」先期計畫
聯絡電話:27829555轉353 |
 |
|
|
|
|
「病房85033」紀錄片工作坊 |
|
導演引言:
從十九世紀開始,隨著醫院的出現,我們的「生老病死」已經越來越和醫院脫離不了關係,在訪問許多醫療糾紛患者或家屬的田野過程中,我們發現病人與家屬大多是「醫療糾紛」下的弱勢者,他們的強勢,往往在非理性的抗爭中被失焦的處理。疾病過程無奈與醫療處置不平的遭遇,在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下,他們很少有能力、金錢、與資源與院方做長期的抗爭,要求合理並有尊嚴的被對待。
把紀錄片當成一種實踐的工具,一直是伴隨著我社會學知識的成長。希望這部紀錄片能有助於大家反省醫療組織、醫病關係、司法判決等相關問題。因為,關於醫療糾紛,我們的鏡頭不應該永遠只停格在「抬棺抗議」這樣的場景。
故事大綱:
這是發生在某家醫院醫療糾紛的故事,「她」進了醫院後,便化約為醫療的代碼85033,在醫院動了脊椎脫位手術,便全身癱瘓依賴呼吸器,在病床躺了十三年,醫院標準式的回答,「醫療過程已經盡力最大的努力,並無任何疏失」,她的兩個兒子,這十三年為了照顧母親,夾雜在工作、家庭與法院的壓力下難以喘息。拍攝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這個白色科層組織,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員、行政人員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在成本、效率、形式的規定的運作下,病「人」是一個人、生命的尊嚴,很可能都被遺忘在醫療服務的焦點之外。
在訪問許多醫療糾紛患者或家屬的田野過程中,我們發現病人與家屬大多是「醫療糾紛」下的弱勢者,他們的困境往往在非理性的抗爭中被失焦的處理。疾病過程無奈、被傷害的身體經驗與醫療處置不平的遭遇,在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下,他們很少有能力、金錢、與資源與院方做長期的抗爭,要求合理並有尊嚴的被對待。對我而言,在台灣醫療糾紛的問題不應該化約為醫師、病人之間的衝突對立,而必須觸及到醫療專業與司法體系結構上的制度上的問題,醫護人員、病人可能都是台灣不健全醫療體制的受害者。
主持人:李貞德 教授 (中研院史語所)
與談人:蔡友月 導演
時 間:95年9月29日(星期五)
11:30-12:00 報到, 午餐
12:00-13:00
播放影片
13:00-14:00
討論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影像與醫療的歷史」先期計畫
聯絡電話:27829555轉353 |
 |
|
|
|
|
|
|
|
|
▲top |
|
出版資訊 |
|
|
|
|
▲top |
|
相關訊息 |
|
計畫新購書籍
1.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2.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2006)。
|
|
|
|
▲top |
|
|
|
|
|
▲top |
|
|
|
編輯者:「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助理 黃文宏 |
|
發行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 |
|
創刊日期:2005年05月16日 |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18日 |
|
E-mail:huangwh@gate.sinica.edu.tw |
|
|
|
「影像與醫療的歷史」研究計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