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廟到功德墳寺──一個文化史角度看唐、宋變遷

劉淑芬

 「功德墳寺」是宋代才出現一種建造在墳墓附近的佛寺,它的作用是看守、洒掃墳域,同時寺院的佛事可資追薦祖先亡靈。宋代皇帝的后妃、宗室,以及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等官員可以建造墳寺,奏請皇帝賜額,並且得到准許度僧若干人、以及免稅的特權。關於宋代的功德墳寺,前此中、日學者已經做了一些研究;不過,他們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從經濟史的角度討論,本計畫則是將它放在「唐、宋變遷」這個脈胳來思考。

 唐代高官熱中於為其祖先建立「家廟」,宋代雖然還有官員建立家廟;不過,另一種新的潮流是為其祖先建立「功德墳寺」。從唐代大臣建家廟到宋代官員的建功德墳寺之間的變遷,就文化史的角度來看,一則是對於祖先的祭祀從儒家的建立家廟,以追榮親人,到了宋代建功德墳寺,更增加了佛教對於祖先亡靈的拯濟這種成份。二則是佛教的內涵對於儒家教育養成的士人的影響;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宋代士人的儒、釋兼重,如范仲淹也有功德墳院,即可見其一斑。以上這兩點對於我們討論宋代理學中的佛教成分,無疑地是有相當的助益。

 除了文化史上的意義之外,就社會史的層面來說,唐朝皇帝勒建寺院,即國家寺院,另外還有皇帝賜額的「額寺」。到宋代皇帝賜額、為大臣貴戚一家服務的「功德墳寺」、「功德院」,這些寺院的贊助者從帝王一人擴及皇戚高官,人數日益增多,這也顯示出由唐至宋政治、社會變遷的一個面相。另外,佛教從中古以來逐漸影響了人們死亡的信仰,到了宋代更加擴及儒家祖宗祭祀的禮制。儒家在祖先崇拜中,有禮制上的階級區分:天子七廟、諸候五廟、士大夫三廟、士一廟,而庶人僅能祭於寢。所謂七廟是天子可以追祀七世先祖,而大夫三廟,僅能祀「一昭、一穆和大祖」,即父、祖和始祖。然而,佛教對於祖先的追薦是「七世父母」,在功德墳寺裡的法事所濟度的也是七世先祖。在某種程度而言,功德墳寺可以說是以佛教對於祖先的態度,暗中改變了儒家禮制的規範。

 本計劃擬使用史書、《全唐文》、《全宋文》、《宋會要輯稿》、《宋元地方志叢書》、唐宋筆記小說、石刻中的家廟碑、寺碑等相關資料,全面檢視從唐到宋高級官僚和貴戚的祖先祭祀,從重視家廟的建置,到轉移著重功德墳寺的修造。另一方面,我也將比較佛教文獻和世俗文獻對於功德墳寺的記載,兩者著重點是否有所差異?並藉以檢討功德墳寺對佛教界所帶來的影響。最後,則將進一步討論此一變化在文化史、社會史上所顯示的意義。

 
   

 

 

 

111
電話:(02)27829555分機351 傳真:27868834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