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讀物


 

  第一部:醫學史縱觀

 

單元七:藥物成癮的醫療衛生史(陳嘉新)

 

 

精神藥物史的幾個小問題

 

 陳嘉新

 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所謂精神藥物史的討論對象通常是哪些東西?

所謂的「藥物濫用」(drug abuse)中的藥物,一般是指涉對精神功能有所作用的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s),或者用史家Caroline Acker (2004)的說法,是所謂「改變意識的藥物」(consciousness-altering drugs)。換句話說,維他命這些保健強身的配方藥物,儘管使用者也可能服用了超乎建議的劑量,但是比較不常被當成藥物濫用討論的對象。這些改變精神作用的物質,廣義地來說,也包括咖啡、茶、可可、香料等等日常生活的食品,但是以醫療史的角度來說,藥物史的關注更多時候是集中在兩類物質,包括(一)被管制的藥品,或者(二)未經法律嚴格管制卻具有高度成癮可能的物質。這些物質雖具有廣泛的社交或者醫療用途,但其不當使用也可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重大影響,因此具有許多爭議與討論,不僅僅是史家對之投以關注,臨床醫師也應該詳細瞭解當中的歷史過程。

以這種標準來看,目前的藥物濫用史經常出現的主題,除了香煙(包括菸草)與酒精這種具有成癮性卻屬合法的物質之外,還包括管制性藥品如嗎啡類藥物、其他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或者抑制劑、迷幻藥物(如LSD)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所謂藥物史並不是一個建制清楚的學術領域,所以其疆界與成份都還有變動。

 

精神藥物史常見的論述主題有哪些?

精神作用物質在人類歷史中的使用已經相當久遠,但是成為被管制監督的對象,則是相當晚近的事情。這樣的情形突顯出兩個精神藥物史的主要論述軸向,其一是精神作用物質在與社會文化交相影響的效應,其二是精神作用物質如何被決定為需要管制的物品,而其管制程度又是如何決定。在本課綱的介紹的幾本論著中大抵可以看出這兩種論述的交錯參雜。而由這兩個主題之間產生的互動,精神藥物史因而常常探索幾個議題:

(一)精神藥物是如何在人類文化當中被使用以及被理解,這個主題牽涉到藥物作為一種文化中介物cultural mediator),一方面藥物是群體活動或者儀式當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另一方面藥物也不僅僅只是文化儀式的工具而已,藥物更具有與文化相互滋養撫慰的主動意義。這種藥物兼具工具性與主動性的描述,在舞會藥物(party drugs)的晚近論述裡面更形明顯。

(二)精神藥物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下的地位與意義,這個主題牽涉到藥物作為一種經濟商品與消費物件economic commodity and consumed item),是如何捲入從殖民時期以來的政治宰制與經濟剝削之過程,關注這個議題的藥物史,常常將不同的精神作用物質(如鴉片、海洛因)放在殖民擴張、政經轉變的情境下來檢視這些物質怎樣被生產、運輸以及消費,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嵌合在殖民或者商業版圖的變遷過程當中。

(三)精神藥物的本土或者跨國性管制過程,這個主題牽涉到的是藥物作為一種國家法律或者行政管制的對象(legally or administratively controlled object,因此強調的通常是社會制度的建立、國家權力的操作、國際約定的形成,以及非法性(illegality)的產生。從這個主題也可能衍生出近年來對於藥物合法與非法性的反思,包括由於藥物使用行為產生的健康危害,以及因應這些健康危害而誕生的公共衛生策略(包括台灣近年來推動的愛滋減害政策harm reduction policy)。這樣的歷史敘述於是連結到藥物非法性本身的歷史性格,同時也可以充當藥物去罪化與合法化等等一系列討論的學術依據。

美國的精神藥物研究簡史,可參照Sarah W. TracyCaroline Jean Acker在其合編的著作Altering American Consciousness: The History of Alcohol and Drug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00-2000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4)的序章Psychoactive Drugs—An American Way of Life。更廣泛的相關研究,可參照課綱中的其他參考書籍,例如Roy PorterMikulas Teich合編的Drugs and Narcotics in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精神藥物史在醫學史研究當中的意義與價值為何?

精神藥物史在目前醫學史的論文當中或許仍不能算是主流,不過似乎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種增加一方面可能跟藥物濫用問題的產生與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精神藥物作為一種反應且參與人類歷史變遷的特性相關。相較之下,其他的社會科學分支似乎對於精神藥物的興趣更大更多,例如人類學長久以來研究的藥物與文化,或者是社會學對於藥物與社會偏差與社會邊緣化關聯的相關研究。然而,這些社會科學研究突顯出藥物研究中歷史取向的急切需求:一方面這些研究都指出精神作用藥物的使用或者濫用,其實是個歷史過程,因而需要歷史學的研究與觀照來更細緻地描繪這個演變的樣貌;另一方面,精神藥物史的主角,不管是管制性的海洛因或者平常可取得的酒精,都需要放在文化或者社會演變的脈絡中來分析,才能夠看到環繞這些物質的管制措施、科學知識、公眾態度的歷史變遷。

 

精神藥物史目前的論述主題可以怎麼連結到醫學教育的其他環節?

這個問題或許是學習醫學史的醫學相關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學這個對我有什麼用?以下試著分點加以敘述精神藥物史對於醫學教育的「用途」:

(一)           精神藥物醫學史可以讓醫學相關學生了解到現有精神藥物的合法與非法性其實是種社會歷史文化演變下的結果,也因此,這些結果並不是明確而不會更動的,這些藥物(如嗎啡、海洛因)可以為改善症狀的靈藥也可以為法定禁制的毒品。而法律容許販賣且使用的合法物質如香煙酒精,其真正造成的身體危害可能比非法藥物更多更廣。換句話說,在精神藥物的合法或非法性上,並沒有一個必然清楚的科學判準可以明確且永恆地確認這些物質的好與壞。這種瞭解可以幫助醫學相關學生在看待這些藥品或者物質的時候,能更有全面性且寬容的看法。

(二)           另外,醫學史也不僅僅只能在「態度」上面有作用。歷史學家Howard I. KushnerLancet的文章History as a Medical Tool中表示,醫學史的認識也有著知識建構與操作層面的實際功能。他文章中舉出的例子包括Tourette’s syndromeKawasaki’s disease的成因爭議,對於臨床工作人員來說,熟諳這些爭議的歷史細節更能讓臨床知識的積累,不論是研究設計或者實際治療工作上面,更具有深度與廣度。

 

參考資料

1.  Acker, Caroline, and Sarah W. Tracy (eds.), Altering American Consciousness: The History of Alcohol and Drug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00-2000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4)

2.   Porter, Roy and Mikulas Teich (eds.) Drugs and Narcotics i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Kushner, Howard I. (2008) History as a Medical Tool. Lancet 371: 55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