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召集人
陳韻如
貳、成立宗旨
本研究室擬結合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學者,以「生命與醫療」為核心課題,共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以
增進學界對於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人類社會的整體認識。此外,並擬藉著各種形式的研討會、出版品,以及長期不斷的搜集研究資料,使
本研究室成為「生命醫療史」主要的研究中心。
參、成員
基本成員
杜正勝、劉增貴、
林富士、李貞德、祝平一、李建民、王道還 、李尚仁、張谷銘、巫毓荃、陳韻如、吳孟軒。
一
般成員
本所及所外、院外
相關學者。
肆、工作內容
進行田野工作與資料搜集
由研究室成員及助理進行田野工作並搜集資料。相關資料匯集於研究室,進行整理、分類與典藏,並開放給學界使用
建立「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電腦網站與資料庫
網站(http://saturn.ihp.sinica.edu.tw/~medicine)的內
容包括:
壹、簡介。
貳、佈告欄(活動通告)。
參、大事紀。
肆、人物誌。
伍、史料與文獻。
陸、研究與討論。
柒、相關網頁連結。
推動整合型研究計畫
目前正推動「醫療的物質文化」先期計畫。
協助個人展開研究計畫
提供研究室成員在研究工作上的各種協助,包括經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等。
舉行討論月會
每月邀請一位相關領域的學者演講或進行史料解析。
舉行專題討論會
每年舉行一至三次專題討論會。
1998年舉行之
專題討論會有二:
(一)「華洋雜處:中國十九世紀醫學」研討會;
(二)「『潔淨』的歷史」研討會。
1999年舉行之
專題討論會有二:
(一)「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
(二)「『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
2000年舉行之
專題討論會:
(一)「『疾病』的歷史」研討會。
2004年舉行之
專題討論會:
(一)「宗
教與醫療」學術研討會暨亞
洲醫學史學會第二次年會。
2005年舉行之
專題討論會:
(一)「從醫療看中
國史」研討會。
2010年舉行之
專題討論會:
(一)「醫療與視覺文化」 國際研討會。
2015年舉行之專題討論會:
(一)「醫學的物質文化史」 國際研討會。
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計畫
1. 邀請國內、外學者來訪、開會。
2. 參與國內、外之學術會議。
3. 訪問相關之學術機構。
4. 聯合國內其他學者進行共同研究。
5. 與國外學者合作研究。
6.亞洲醫學史學會(ASHM)秘書處設立於本研究室,以促進亞洲醫學史學者間的交流與合作。
出版
初步的研究成果先行在「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電腦網站上發佈,並於適當時期出版研究通訊、論文集或專刊。
|
林富士 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生物性經驗之一,其存滅與盛衰,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變遷,有著
緊密而複雜的關係。我們不僅隨時隨地在「感知」,也在「製造」疾病;不僅在「界定」
(frame),也在「建構」(construct)疾病。本書所收錄的十三篇論文,
企圖以若干個案說明人類看待、認識、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的古今之變,並探索疾病
史研究的可能途徑、課題、材料、方法,以及寫作方式。
|
|
|
林富士 主編,《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本書收錄了十二篇論文,探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國與臺灣社會的醫
療布教活動,介紹其疾病觀念與治病方法,並分析宗教醫療與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模式。透
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
中國和臺灣,都是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宗教對於世俗醫學有時會貶抑或拒斥,但通常會兼
容並蓄。至於醫者則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並批評病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的
行為。
|
|
|
李建民 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本書的主軸在「中國史」,這本書所收的15篇論文,編者期待由台灣史學界十幾年間從事
醫療、養生、疾病、衛生等史學新領域,重新反思中國歷史發展核心的政治、社會、文化變
遷等等。
醫療介入歷史中的生老病死,涉入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生活態度與對健康的追求,包含人們對
宇宙的想像及其政治的意涵,同時也呈現過去的醫生團體與其他團體之間的關係,展現中國
歷史多層次的獨特風貌。我們相信,深入這個新領域,將重寫中國史研究的預設與真相。
《從醫療看中國史》的研究成果,旨在尋找歷史新議題、連接醫學史與一般史,同時瓦解既
存的社會史、文化史等分類框架,以及打破史學研究的實證心態,這正是台灣的醫療史研究
發展之新趨勢。關心醫療史與台灣史學發展的讀者,宜人手一。
|
|
|
李尚仁 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醫學在近代帝國的擴張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建構殖民現代性與塑造被殖民者身分認
同的關鍵力量。研究東亞的現代醫學史,必然會觸及到殖民與後殖民研究的課題。要理解現
代醫學擴張的歷史,國家疆界與國族主義的分類範疇並無法提供適切的分析架構。本書企圖
超克國族主義史學的局限,透過跨帝國的研究視野和新的史學想像,來探討帝國與現代醫學
之間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
|
|
李貞德 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身體史的研究可以限於生老病死的基本經驗,也深具潛力發展出對國家、社會乃至宇宙的各
種譬喻。本集主要從性別化的身體觀和醫療化兩個角度,收錄探討性別、身體與醫療交互作
用的九篇論文,其中雖涉及對性與美的欲望,但大多則專注於產育的母體。這或許更能反映
傳統社會,其中身體最重要的功能是生產與再生產,而非引誘或放縱;身體最常體驗的挫折
是吃不飽穿不暖,而非情慾受到壓抑。但再現與經驗,情慾與產育,在醫療論述中恐怕也難
以二分。讀者閱畢,或不難察覺,婦科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充斥著母體與欲望之體的鬥
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