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研究架構與方法 研究意義 預期成果及學術貢獻

  

.

 摘要                           Back

  本計畫擬比較韓、臺、中三地巫者的異同,藉以分析東亞「巫俗」(shamanism)的主要特色,所要探討的課題有下列四項:

一、巫者與政治的關係。一方面分析傳統的韓國和中國王朝政府對待巫者的
  方式和法律規範,另一方面則探討日本殖民政府對待韓國和臺灣巫者(
  堂;童乩)的方式和相關措施。

二、巫者與其他宗教的關係。主要是探討巫者和佛教、道教、基督教相互之
  間的競爭策略和融混的現象。

三、巫者的「成巫」因緣和途經。主要是分析個人成為巫者的原因、動機、
  背景和管道。

四、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主要是探討巫者和鬼神交通的各種型式,
  以及所採用的方法。

  本計畫將以歷史文獻、民族誌和田野調查報告做為核心史料,並廣泛利用近代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歷史人類學」、「宗教類型學」和人群學」(prosopography)的觀點、概念和方法,以宏觀的角度,微觀的描述方式,勾勒出東亞巫者的主要面貌,說明人類社會「巫俗」的多樣性。

Back

 

..

 研究架構與方法                      Back

  「薩滿」(saman;shaman)是通古斯(Tungus),意指一種和中文所說的「巫」相當類似的宗教人物。這種人活躍於中亞、北亞和歐亞草原地帶的部族社會中,因此,早期的人類學家便將這些地區的宗教個仰稱之為「巫俗」或「薩滿文化」(shamanism)。其後,有一些學者逐漸認為,「巫俗」是世界各地的人類社會所其有的宗教現象,並非上述地區所獨有。

  然而,學者在強調「巫俗」的普通性和共同性質之時,往往忽略了其區域特色和多樣性。例如,中亞、北亞、非洲和美洲的氏族或部落社會,其社會規模往往較小而單純,而且欠缺文字記錄的傳統,相反的,東亞社會(如中國、韓國、日本),不僅社會規模較大而複雜,而且擁有非常悠泉的文書傳統和豐富的文獻記錄。此外,就宗教的情勢而言,各地也有很大的差異,東亞的巫者在近代以前,主要的競爭對手是佛教、道教和國家宗教(儒教),近代則是基督教。而美洲印第安人的巫者所面對的是和歐洲殖民政府共生共榮的基督教,非洲土著的巫者則必須迎戰來自中東的伊斯蘭教和歐洲殖民者帶入的基督教。基於其信仰,這些宗教對待「異教」的態度和做法有很大的不司,他們和政治權力的結合程度也鬆緊不一。因此,巫者在世界各地的生存環境和活動空間想必會有很大的差別。

  其次,研究「巫俗」的學者之中,以人類學家佔最大多數。然而,純粹的人類學研究罷法,基本上是以田野工作為主,做「同時性」的(synchronic)、非文獻的、小規模的精細研究,不易兼顧「貫時性」的(diachronic)研究,尤其很難全面性的處理像東亞地區這些具有「國家」規模的社會,以及有豐富的歷史記錄和變遷過程的文明。

  另外,人釋學式的「巫俗」研究,往往過於側重巫者儀式的描述、分析和解讀,或是偏重於探討其信仰,尤其是其宇宙觀和神靈世界。對於巫者本身的研究,往往只能利用少數個案,敘述其生命史或探討其社會地位。

  因此,我們有必要利用東亞社會豐富而複雜的文獻記錄和歷史經驗,探討「巫俗」研究中較被忽略的課題。至於具體的研究課題則包括下列四項:

 一、巫者與政治的關係。

 二、巫者與其他宗教的關係。

 三、巫者的「成巫」緣由和途徑。

 四、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

  而要探討這個地區的巫者,在方法和概念上勢必要在傳統的人類學和宗教學方法之有所增益。其中,所謂的「歷史人類學」(historical anthropology)的方法和研究角度,似乎可以解決只重田野工作不重文獻解析,只重當下不顧變遷,只看局部不看整體的缺憾。其次,以「巫」為核心的人物研究,似乎可以援用「人群學」(prosopography)的方法,將巫者視為一種特殊的「社群」,分析其性別、年齡、姻、階層、地域、教育、體質特徵、經濟狀況、人生經驗等。第三,為了同時呈現「巫俗」的普遍性和區域性,進行各地區的比較研究,並且透過比較以建立各種巫者的「類型」,似乎無法避免。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方面,在東亞地區,中國、韓國、日本和臺灣,不僅共同性多,而且往來的關係密切,僅乎可以同時做為研究對象以進行比較。但是,限於人力和計畫的時程及規模,很難同時進行大工程。因此,本計畫擬以韓國的巫者做為研究的主體,在傳統的王朝政府統治時期,比較的對象將以傳統中國為主,因為,二者都在以儒家為主體的政治控制之下,巫者都遭遇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戰。至於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將進行韓、臺兩地的比較研究,因為,二者同在日本殖民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巫者在宗教方面的挑戰則主要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

Back

 

 

...

 研究意義                         Back

  本計畫的重要性在於透過比較,一方面呈現韓、臺、中三地巫者各自的特色和彼此之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可以藉此圖顯東亞巫者的區域性及其與世界各地「巫俗」之間的共同性。同時,也可以提醒學界在思考人文、社會現象時,必須兼顧「整體」與「局部」,「全球性」與「區域性」、「普通性」與「特殊性」。

  在原創性方面,本計畫所處理的課題,如巫者的社群,巫者與政治的關係,巫者與其他宗教的關係,都是以往的學者較少著眼或深入研究的。其次,在研究途訕和方法上,本計畫試圖以「歷史人類學」、「人群學」的方法來處理複雜的、長時期的、大空間的東亞世界中的巫者,應該是「巫俗「研究領域中較少有人嚐試的。

  在結構方面,本計畫將依序進行巫者的政治、宗教關係,巫者的「成巫」緣由和途徑,巫者的「通神」模式和方法這四大課題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種由外而內、由大而小、由粗而細的探索架構,即先從存活的大環境(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入手,次侑巫者的社群,再及於巫者的儀式、技術、身體和內在世界。

Back

 

 

....

 預期成果及學術貢獻                    Back

  本計畫是以三年為期,具體的研究成果將包捏下列五項:

一、將有關的韓國「巫俗」研究的書目,機以韓文、中文、日文、英文為主)編輯成書。

二、將有關韓國「巫俗」的史料編輯成書並附重要文獻資料(田野報告等)的解題。

三、將田野工作所獲得的圖像資料編輯成書並附解說,影音資料則置於電腦網站。

四、針對本計畫所提出的各項課題,撰寫研究成果報告,並編輯成書。

五、建構一個專門的網站,將收集所得的資料和研究報告置於網頁,提供學界使用。

  這些成果,可以使學界對於東亞世界,尤其是韓國、臺灣和中國的巫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於「巫俗」的普世性和區域性也可以有更清楚的認識。其次,有意踏入此一領域的研究者,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藉助本計畫所編成的研究書目、史料匯編、田野報告和研究論著,快速掌握相關的材料和議題,做更深入的研究。

  總之,本計畫可以說是東亞、東北亞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建設」。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