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評會到博覽會:近代農學知識的傳播網絡
呂紹理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一)上課大綱:

  1. 前言:博覽展示體系的誔生
  2. 農產品評會與競作會中的農技資訊網絡
  3. 從業農到農學:美國、德國與日本的脈絡
  4. 殖民地農技體系的建立
  5. 「愚昧農民」的在地智慧?

(二)思考問題:

  1. 從觀展到知識實踐的日常條件為何?
  2. 博覽會的「凝視」(gaze)有多大的效力?
  3. 「軍刀農政」或「適地適性」農學?
  4. 如何從東亞環境變遷思考近代臺灣農業與農學的特質及其變遷

(三)指定閱讀資料:

  1.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頁197-241。
  2. 蔡承豪,〈「軍刀農政」下的臺灣稻作技術改革與地方因應〉,《臺灣學研究》第8期(2009.12),頁83-118。

(四)參考書目:

  1. 不著撰人,《明治32年臺南縣農產物品評會報告》(臺南:臺南縣農產物品評會,1899)。
  2.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期臺灣米穀經濟論》。
  3. Ramon Myers(馬若孟)著,陳其南、陳秋坤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1979)。
  4. 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