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識的跨族傳布──以嚴復為例
陳正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上課大綱:

  1. 亞當史密斯研究─兼談盧梭研究
  2. 史密斯著作或思想的傳布史
  3. 史密斯在中國

(二)思考問題:

  1. 跨語言的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傳布嗎?還是閱讀、甚至反饋才算?
  2. 知識在國境與語境之間的傳布,需要甚麼條件?
  3. 中國史?日本史?英國史?還是更多其它?還是都不是?
  4. 知識或學術傳布史可以單獨成立嗎?換言之,有一種跨國界的知識史嗎?那會什麼?

(三)指定閱讀資料:

  1. Jeng-Guo Chen, “Yan Fu’s Wealth of Nations: A Victorian Adam Smith in Late Qing China,” The Adam Smith Review (forthcoming).
  2. 范廣欣,〈盧梭「革命觀」之東傳:中江兆民漢譯《民約論》及其上海重印本的解讀〉,《思想史》第3期(2014.9),頁67-104。
  3. 蕭高彥,〈《民約論》在中國: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考察〉,《思想史》第3期(2014.9),頁105-158。

(四)參考書目:

  1. Bakhtin, M. M. (Mikhail Mikhaĭlovich), Rabelais and His World, translated by Helene Iswolsky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3.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4. James Tully ed., Meaning and Context: Quentin Skinner and his Cr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