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的圖象與知識傳播──從《圖繪寶鑑》到《海內奇觀》
石守謙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上課大綱:
本講將集中討論以承載藝術史相關知識為訴求之幾本書籍在東亞世界的製作與流動,時間範圍大致從十四世紀末到十八世紀為止。這種性質的書籍與其他書物的最大差異在於其內容常針對視覺性圖象而發,非獨賴文字即可傳達。本講中所選的《圖繪寶鑑》(1366刊)是中國出現的最早一本畫史參考書,但只有文字,後來的《顧氏畫譜》(1603刊)則提供了豐富的插圖,補足了這個不足。《海內奇觀》(1610刊)原本只是種旅遊指南,但也被當做山水畫來用。它們的製作各有脈絡,也都傳到了朝鮮與日本,起了重要的作用。本講除了介紹這些書籍如何呈現、傳播有關圖象的知識外,也要注意過程中不同知識中介者的角色及其所生之作用。最後,我們還可以思考:這些「無用」知識之傳播,究竟可有什麼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二)指定閱讀資料:

  1. 石守謙,〈從夏文彥到雪舟──論《圖繪寶鑑》對十四、十五世紀東亞地區的山水畫史理解之形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2分(2010.6),頁229-287。
  2. 石守謙,〈十七、十八世紀東亞的奇觀山水──從中國到朝鮮的傳佈過程〉,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觀看、媒介、行動者》(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5)。

(三)參考書目:

  1. 顧炳,《顧氏畫譜》,收入鄭振鐸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輯,頁329-578。
  2. 楊爾曾,《海內奇觀》,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8輯,頁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