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亂、夷民與山鄉社會:歷史的重構與反思
連瑞枝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一)上課大綱:

        這門課想要透過邊界社會的研究,來討論如何從不同的文類來建構邊界社會的歷史。「邊界」通常意味著地理的、身份的、政治的與經濟的邊陲性,從事邊界的研究,通常也意味著對邊界與中心互動關係以及視野的重新檢視。雲南山多田少,政治、經濟與人群結群的模式長期受限於地理與資源佈局形成程度不一、規模不等的政酋政體以及長程貿易聯盟關係。明朝統治以來,設置土流官員,在適合農業生產之地建立府州縣,建構了政治中心。山鄉則相對地成為「自由地帶」。在這門課中,我想要從十四至十六世紀維持二百年的山鄉動亂來討論明朝統治下如何重構了地方政治生態以及此一山鄉如何在商品化的同時被捲入帝國體系。

(二)思考問題:

  1. 帝國的邊界,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間,還是某些特定的人群
    •如何界定研究對象
    •合理的研究脈絡和討論範疇
    •誰的過去?如何重構他們的過去?
  2. 環境生態與社會結群模式的關係
  3. 帝國治理與商品化經濟的合謀

(三)指定閱讀資料:

  1. James Scott, “Hills, Valleys and States: An Introduction to Zomia,” in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2009), pp.1-39.

(四)參考書目:

  1.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臺北:聯經,2003),頁xxv-xxxi、301-338、367-390。
  2. Thomas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中譯本,巴菲爾德,《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3. Lian Ruizhi, “Surviving Conquest: Chiefs, Deities, and Ancestors,” in Chieftains into Ancestor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Indigenous Society, edited by David Faure and Ho Ts’ui-ping (UBC Press, 2013), pp. 86-110.

 

Previous︱Next︱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