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到東亞──從個人的藝術史研究經驗談起
石守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上課大綱:

        山水畫向來被視為中國藝術對世界文明的特有貢獻。它對自然所表現的尊崇與不斷企求回歸的態度,配合著繪畫形象的展示,被認為呈現了一種「西方所無」的精神圖象,甚至是「東方文明」的代表。中國山水畫的高度成就,也被由它對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影響的論述,予以強化。本次講演將以「桃花源」與「瀟湘八景」為焦點,分別由理念與圖示傳布的角度,說明東亞山水畫在十六世紀以前的互動與發展外,並兼及個人跨入東亞領域研究之經驗歷程。

(二)思考問題:

  1. 我們如何定義「東亞」?
  2. 在台灣研究東亞文化史的意義。
  3. 圖象在東亞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指定閱讀資料:

  1. 石守謙,〈導論──由文化意象談「東亞」之形塑〉,收於氏著,《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出版有限公司,2012),頁17-48。

(四)參考書目:

  1.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出版有限公司,2011)。
  2. 張伯偉,《東亞漢籍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3. 衣若芬,〈「瀟湘」山水畫之文學意象情境探微〉,《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2002),頁175-222。
  4. 鄭文惠,〈新形式典範的重構──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新探〉,收入氏著,《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5)。

 

Previous︱Next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