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計畫的基本目的有二:一在培養台灣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士生和年輕學者前往中國大陸作田野調查的興趣與習慣,並希望透過實際的田野考察和地方視角,對文獻有深刻而新鮮的體認與解讀;二在促進兩岸文史科系的博士生和年輕學者深入而密集的知識交流與激盪。
 
一、計畫宗旨與目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策劃的「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於2011年首度舉辦,旨在培養台灣與港澳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士生和年輕學者前往中國大陸作田野調查的興趣與習慣,並希望透過實際的田野考察和地方視角,對文獻有深刻而新鮮的體認與解讀。本研習營除了提供豐富的講授課程與考察活動外,創造交流平台更屬要點,希望兩岸優秀青年學者與研究生,能共聚一堂,激烈對話,密切交流。日後成為可以相互切磋,共同成長,長久交往的學術夥伴。

  關中地區,曾經是華夏的邊緣,流轉於戎狄之間的周人奠基王業於此,控馭東方,成為中原正統王朝;秦更由此霸凌諸國,終而併吞六國,建立君臨天下之大帝國。此下若西漢若隋唐,上下千年,皆以此為中心,縱橫東西,進攻退守,伸縮帝國勢力,盛時西出陽關,猶見帝國軍旅絡繹。然而,唐末五代以來,經濟重心南移,黃淮平原漸趨沒落,帝國重心隨之東偏,宋元明清以降,京杭運河連繫南北,熱絡的人潮物流,冷眼遙對落後關中,昔日帝國中心已成外緣地區,遙遠而冷落,乃至窮荒成亂。李自成稱王於此,雖成事不足,卻敗壞朱明江山。興衰起落,正是歷史關注所在,而中心與邊緣的辯證,也正可見文化的差異與流轉。關中地區曾是華夏的邊緣,自周王朝成立後成為中心,宋代以後又漸成邊緣,在歷史的過程中,如此中心與邊緣地位的流轉,也造成其文化的複雜性,在此可以看到帝都文化的盛景,也見到異文化的匯聚,尤其往西移動,更可見文化的漸層分佈。此次研習我們擬以「西安—寶雞—固原」一帶的考察重點,藉此帶領學員,思考華夏及其周邊民族的聚散離合與複雜的交錯關係,並思辯其間文化的對抗、拉鋸與交融過程,甚而反思史家既有中心史觀的可能盲點。

  延續前七屆研習營的基本設想,我們一方面強調文獻閱讀和田野考察的結合,一方面也希望匯通文學、藝術與史學,以宏觀的視野,貫通古今,在社會史的堅實基礎上,多面向地觀照中國區域文化,深刻解讀其豐富意涵。本屆研習營主題為:「關中•外緣」,擬於2018年7月30日至8月10日假西安舉行,田野考察範圍將延伸及於寶雞、固原、博物館、回坊等地。預計招收台灣、大陸、港澳、亞太地區及留學海外的文史科系或相關領域之博士生,以及近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年輕學者45人。

二、計畫主持人:王明珂、王德威、李孝悌、王鴻泰、李繼凱

三、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陝西師範大學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共同主辦單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承辦單位: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四、活動日期:2018年7月30日(週一)至8月10日(週五)

五、活動地點: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