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第五十六期  2007年5月1日  
內容索引:
網路資源 「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網站新增資料
活動訊息 相關活動消息
出版資訊 2007年5月書籍出版訊息
相關訊息 書評、相關討論、「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新增書籍......
 
網路資源  
 
   
 

 

 

 Lisa M. Mitchell,Baby's First Picture: Ultrasound and the Politics of Fetal Subjec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October 27, 2001)

 

 Editorial Reviews

 Book Description
 Appearing through developments in medicine, in volatile debates over abortion rights, in popular guides to pregnancy, and in 

 advertisements for cars and long-distance telephone plans, the fetu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familiar part of our social 

 landscape in Canada. Lisa Mitchell provides a crit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etal subject, particularly as it emerg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ultrasound imaging.

 

 Seeing the baby,' is now a routine and expected part of pregnancy and prenatal care in Canada. Conventionally understood as a

 neutral and passive technology, ultrasound appears to be a 'window' through which to observe fetal sex, age, size, physical

 normality, and behavior. However, Mitchell argues, what is seen through ultrasound is neither self-evident nor natural, but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contingent and subject to a wide range of interpretation.

 

 Drawing upon fieldwork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the author includes observations at ultrasound clinics, interviews with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partners, and a discussion on how ultrasound's echoes become meaningful as 'baby's first picture' - a snapshot of

 the fetus in utero.

 

 Throughout, Mitchell probes our acceptance of this technology, our willingness to take fetal imaging for granted, and illuminates the

 links between this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fetal re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in Canada.

 About the Author

 Lisa M. Mitchell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in British Columbia.

                                                                                                                                                            the full text

 
   

 

麥德琳.德斯勒(Madeline Drexler)著,陳信宏 譯 ,《 微型殺手-揭開新興傳染病威脅的真相(Secret Agents –

The Menace of Emerging Infections )》(台北:先覺,2007)。

【簡介】造反的房客
     作者簡單扼要的定義:傳染病,就是人成了其他生物的餐點。
     病菌不是什麼外太空來的怪物,而是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四周。在人體內,細菌細胞比人類細胞多出十倍以上,所以我們根本就是

     「會走路的培養皿」。假設細胞能以民主方式投票,人類就變成了弱勢族群。而如果各種細菌細胞願意團結起來,

     其勢力足以將「人類」這個稱呼正名消滅掉!我們就是這樣與病菌共生共存,直到哪一天,當病菌開始破壞或謀殺人體,

     那就是疫病了。傳染病的發生從古至今接踵不斷,不同的是,由於微生物的演化汰擇、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以及對衛生保健觀念的輕忽,導致不斷有新型病菌、新的疫情出現。

     例如在現代社會,有些傳染病疫情化整為零地出現,令人摸不著頭緒,而且更不容易逮到元兇:

      含有少量汙染的食品經過大規模配送,吃進這種食品的消費者很可能距離食物產地非常遙遠。

      如此便導致一種暗中傳播的新型傳染病:

      發病率低(吃到受感染食物的人只有不到百分之五會發病),但是病患人數卻眾多而且分散。
     雖然暗中散播的傳染原順應著各地的生態變化,變得層出不窮且屢出奇招,但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途徑,仍然遵循著生物世界的法則,

     而疫病防治專家也正是透過對傳染病特性的了解來掌握並追蹤疫情。【全文

 

 
   

 

 

卡翠納菲立克(Katrina Firlik)著,王育惠 譯 ,《 頭殼修理匠的一天又一天 —─神經外科女醫師的黑色喜劇(Another Day in the FRONTAL LOBE:a brain surgeon exposes life on the inside )》(台北:先覺,2007)。

 

【簡介】我既是科學家,也是修理匠。

           腦是我的事業,分析腦的質地是我的工作,它融合了精密的科學與靈巧的手工藝。

           .神經外科和斯堪地那維亞那些小國很像──小而優秀,而且相對於它的小面積,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國民生產毛額。

           .就像在玩大風吹的遊戲一樣,想搶位子的人總是比空位多。神經外科醫師就像是那些處心積慮想抓牢一張椅子的孩子們。

           .知識是力量,但也可以是恐懼。外科醫師有責任教育病人有關他們的病情,和治療方法的選項,

             但是之後他們就得面臨伴隨知識而來的焦慮管理。處理病人的焦慮可能是更複雜的,有時候甚至比手術本身還花時間。【全文

 

 
   

 

 

 

T.柯林.坎貝爾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著, 呂奕欣、倪婉君譯,《 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台北: 柿子文化,2007)。

 

【簡介】以下是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攝取最多牛乳和乳製品的國家,骨折率最高,骨骼也最差。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最大禍首,可能就是牛奶蛋白質。

    ●研究統計,飲食中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初期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有80%會死亡。

    ●只要改變飲食習慣,不吃動物性蛋白質,腎結石復發的病患就能不藥而癒。

    ●以肉食為主的美國男性,死於心臟病的比例是以植物為主食的中國男性的十七倍!

    ●醫師決定如何進行治療的考量要點,通常是基於金錢,而不是健康。

    ●有的醫生讓病人吃了許多苦、花了很多冤枉錢,甚至快要死掉,但其實只要吃燕麥片就可以好了!

    ●醫師會動手術和開藥,卻不懂營養,因為他們根本沒受過營養學的訓練。

    ●沒有任何手術或藥丸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救命飲食》告訴你,答案就在於我們吃的食物。全文

 

 
top  
活動訊息

 

 

台灣2007春季精神分析國際研討會

 

 

題目:幻想、衝突與介入:當代自我心理學的觀點Fantasy, Conflict, 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 of Contemporary Ego Psychology

主講人:Dr. Nina Schorr (西雅圖精神分析學會)

        Dr. Michael Gundle (西雅圖精神分析學會)
        Dr. Erik Gann (舊金山精神分析學會)
 

一、公開研討會:(歡迎有興趣者報名繳費參與,不限臨床工作者)

    日期:2007.05.05 (六)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演講廳(北市徐州路2號 台大醫院急診處旁)

    議程:全程皆有中文即席口譯。

    09:00-09:10 蔡榮裕醫師 引言

    09:10-10:40 精神分析進程中潛意識幻想的角色 -Dr. Nina Schorr

    11:00-12:30 潛意識衝突、防衛功能與妥協形成的當代理解 -Dr. Michael Gundle

    14:00-15:30 關於治療介入的當代佛洛依德理論 -Dr. Erik Gann

    15:50-16:50 綜合討論   全文
 

二.公開演講: 移情與精神官能症:當代自我心理學的觀點 Transference and Neurosis: Perspectives of Contemporary Ego Psychology

歡迎各界人仕報名免費參與 全程以英文演講

  日期:2007.05.04 (五)

  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三樓第二講堂

  議程:14:30-14:40 陳喬琪 院長致詞

        14:40-16:10 精神分析中移情與移情官能症概念的演進-Dr. Michael Gundle

        16:30-18:00 警示情緒、內在衝突與症狀形成-Dr. Erik Gann

  說明:

  1.洽詢及報名:請見學會網站www.psychoanalysis.org.tw,或連絡(02)27263141轉2611,info@psychoanalysis.org.tw李雅文。

    請以e-mail告知中英文全名、性別、生日、工作或就學機構、職稱、最高學歷、聯絡住址、電話、E-mail。

  2.本活動將申請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中國輔導學會、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之教育學分。

  3.贊助單位:嬌生股份有限公司  全文
 

  說明: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支配北美對精神分析的定義超過二十年。

        這段期間也正是第一波來自台灣的學者透過翻譯將精神分析引介入台灣之時。然而近三十年來,受到來自英國的客體關係

        (Object Relations)和後克萊茵(Neo-Kleinian)理論以及來自北美自身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和關係學派(RelationalSchool)

        的挑戰,戰後自我心理學的強烈排他性格逐漸瓦解。此次,來自西雅圖與舊金山的三位精神分析師,將從當代自我心理學的角度,

        談治療室內外的移情、衝突、症狀、潛意識幻想以及精神分析的治療介入。我們將看到當代的自我心理學不斷自省的過程,

        以及最終呈現出的豐富而多采的面貌。

 

 
   

「性別與醫療 之醫學教育工作坊」

 

時間:民國96年5月12日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

地點:三軍總醫院第一演講廳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二段325號

議程:全文】  報名:【全文

08:20~08:50
報到

08:50~09:05
致歡迎詞:張德明(國防醫學院院長)
貴賓致詞:黃伯超(台灣醫學教育學會理事長)、王秀紅(衛生署副署長)
教育部醫教會代表:黃崑巖(醫教會常務委員)

09:10~10:00
專題演講(一)由歷史趨勢看性別意識在醫學教育之角色
主持人:黃崑巖
主講人:傅大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10:05~10:55
專題演講(二)什麼是有性別觀點的醫學教育
主持人:王秀紅
主講人: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10:55~11:10
茶敘

11:10~12:00
專題演講(三)醫療的性別分工
主持人:賴其萬(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秘書)
主講人: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12:00~13:10
午餐

13:10~14:00
專題演講(四)醫療場域的性騷擾
主持人:宋晏仁(陽明大學副校長)
主講人:黃淑英(立法委員)

14:00~14:50
專題演講(五)醫學生應有的性別知識
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代表
主講人:劉仲冬(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14:50~15:40
專題演講(六)營造適合女性之醫療環境
主持人:張德明
主講人:張玨(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15:40~16:00
茶敘

16:00~16:50
總結或綜合討論
所有演講者

主辦單位: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

承辦單位:國防醫學院

協辦單位: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TNAC、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top  
出版訊息  

 

T.柯林.坎貝爾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著, 呂奕欣、倪婉君譯《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台北:柿子文化,2007)。五月即將上市。

 

 
top  
相關訊息  

 

 
 
 
▲top  

 
編輯者:「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助理 陳曉昀  
發行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  
創刊日期:2005年05月16日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01日  
E-mail:life@mail.ihp.sinica.edu.tw  
   
「影像與醫療的歷史」研究計畫